原标题:“打春”(图)

刘绍义

  我国很多地方,将立春称为“打春”,原以为这不过是一句俗语,是一个地方方言。翻开古籍一看并非如此,原来在古代的迎春活动中,本身就有“打春”这一项,而且还是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一个仪式。
  我们知道,从周代开始,人们就把立春作为一个重要节日了。立春这天,上至朝廷天子,下至府县官员,都要举行隆重的迎春仪式。 《礼记·月令》记载:“天子率公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
  为什么 “迎春于东郊”,因为古人相信春神在东方,《礼记·乡饮酒》说:“东方者春。 ”《鹖冠子·环流》上说得更为明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 ”北斗星的斗柄移向东方,冬天过去,春天就要来了,所以人们要向东方迎接春神。
  至于“立青幡”,就是渲染欢乐的气氛,表达喜悦的心情了。春幡,就是用彩纸剪成的小旗,也有剪成春蝶、春钱、春胜的,苏东坡立春这天,就曾经头上插着春幡,到弟弟子由家去,他的侄子们见了,哈哈大笑,苏东坡却一点也不感到难为情,可见宋朝戴“春幡”的普遍。正像《东京梦华录》中说的一样:“立春日,自郎官御史寺监长贰以上皆赐春幡,以罗为之。宰执亲王近臣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 ”苏东坡的春幡,就是这样戴到弟弟家的。穿青衣也好,戴春幡也罢,都是为“打春”服务的,击打春牛,才是这项活动的高潮。所谓“打春”,就是击打春牛。最早的春牛,是用泥土塑造的,人们将土牛击碎,就叫“打春”。春牛被击碎后,大家争抢散落的土块,拿回家去,“其家宜蚕,亦治病”。唐朝诗人元稹就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鞭牛县门外,争土盖蚕丛。 ”
  后来人们又用木头、芦苇和纸张制作春牛,这样就避免了大家争抢土块损伤身体现象的发生。至于春牛肚里散落的五谷和纸扎小牛犊,已经不准再哄抢,只是看到它们落下的时候站在周围欢呼,齐庆吉年有兆,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这种隆重场面和热闹景象,我们从1991年四川省绵竹县发现的一幅清代光绪年间的《迎春图》年画的手稿上,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被击打的春牛在做工上要求也非常严格。牛身高四尺,象征春、夏、秋、冬四季;牛头至牛尾全长八尺,相当于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牛尾长一尺二寸,代表一年十二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