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老病死铿锵有力,然而,其中有3/4的字眼令人颤栗、恐惧、生厌。

中国人不喜欢提及老,厌恶谈论病,更忌讳谈论死。那好,至少,今天,我们可以堂而皇之的谈论这个话题。

可是,竟然有人说,这一天是中国的“感恩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公去世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母亲都以平静示人。直到有一天,在父亲护着我的时候,所有的思念随着“我再也没有爸了……”喷涌而出……

我们有充裕的时间学习“生“之课题,但用来学习”老病死“的时间被压缩的极为紧迫。以至于,我们只得以用前车之鉴来耐受。

卢梭说:“人们的全部劳动原是为了生存,而到了生命的终点,他们却发现自己的全部心血都白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自幼便被送入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接受不同阶段的教育,学习如何生存;但是,我们从不理所应当的认为年满55、60、65岁的人也应当到老年学校报名,完成小升初、初生高的课程,学习如何面对老病死。

这样,当老病死真的来了,孤独、怨念、绝望折磨着每一个没有准备好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年,是我们人生的阶段,就像其他阶段一样,有自己的容颜,自己的氛围与温度,自己的哀与乐。

当一个老年人就像当一个年轻人,都是漂亮且神圣的工作,而学会如何面对老去与死亡,其价值不亚于学会其他任何技能。这种学习更是尊敬人生意义与其神圣性的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简媜的《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学习与老病死共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读她炼锻的字句,如指尖触及生的雕塑,具象、静默却仿佛佛像的力量,让人伏在古寺,泣不成声。而读她刻画的老病死,从容之外不无活泼、淋漓、戏谑,生机盎然的谈论老病死恐怕再无他人。

读读这本书吧,无论年轻人还是前辈人,与其在“下一个就是你”的恐惧中彷徨,不如乖乖坐到生老病死的学校里,学习修行。至少,这位老师,还算有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摘

我们是悬空的一代,抬头有老要养,低头有人等着啃我们的老——如果年轻人总是毕不了业或继续失业的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穿得像赴宴?”忽然,我明白那一身衣着可能是独居老人为了提防不可测的变故,预先穿好的寿服,无论何时何地倒下,被何人发现,赴最后一场宴会的时候,一身漂漂亮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邮局汇款,要我在一张单子上签名,表示自行负责。单上一行字“预防诈骗,善意提醒五十岁以上长者……”真想问设计这张单子的人,为什么是五十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族人聚谈,话题从欧债、美国经济衰退、两岸关系,接着跳到股市房地产、子女结婚否或抱孙未,最后一定落入健康大笼子:…….网上门诊、网上药典、健康食品门市、生技公司产品皆已加入“我的收藏”,兼转载再转载,与同伴互通有无,以一指而邀游太虚养生环境,乐此不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当我行过公园、河堤,看见众多无所事事的老者呆滞的吹着凉风……脑中都会浮现这所“老学校”,仿佛看到老学生们嘻嘻哈哈地进教室:一年级正在排队上车要去各个公益单位做志工……二年级上口述历史写作课,这学期的作业时写出自己一生的故事;三年级上故宫国宝级鉴赏;四年级上体育及复健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