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那天,我的厌学症不治而愈,以为从此脱离了写论文的苦海,雄赳赳气昂昂地开始了我的职场生涯。万万没有想到,没过多久,疲惫感和厌倦感便潮水般涌来。每月,每个星期总有几天不想起床,不想上班,百无聊赖,生无可恋。

我知道,我遭遇了每个人都曾经面对,即将面对,又或是周期性面对的职场倦怠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度过职场倦怠期,网络上有各种专家或伪专家的建议,如锻炼身体,换个工作,调整心态等等,这些建议可能切实有效,也可能大而不当,老生常谈。

今天,我想避重就轻,从另一个角度去探索解决之道。在此之前,我想提出一个问题:

做自己喜欢的事,就不会在工作中产生厌倦、疲惫、没动力等负面情绪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答案或许是否定的。曾经对我嗤之以鼻的室友,在如愿以偿将爱好变成工作之后,也像月经不调似得对工作郁郁寡欢,没有兴致。一个做热爱设计的同事,不得不按照客户要求设计那些严重违背自己审美的作品,这让他倍感痛苦。

将非功利性且无压力的爱好,转变成不得不去完成,且有诸多桎梏的工作,有的时候非但不能成就事业,还会葬送爱好。

举这个例子是想间接性地说明我的一个观点。之所以遭遇职场倦怠期,不乏社会大环境,企业文化,个人境遇等种种外在原因的影响,但是就失落、厌倦、排斥等负面情绪本身而言,不想上班就跟小孩不想上学一样,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心理状态了。

这意味着,对于将在职场耕耘下半辈子的我们来说,并不是换一份工作,换一种环境就能够一劳永逸地消除职场倦怠感。负面情绪或负能量是人性的正常组成部分。就像生活中的我们,既会高兴、亢奋,也会感到难过,沮丧。那种每天都跟打了鸡血,喝了红牛或吃了士力架似的人多半是做传销的。

可是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很多时候对这种负面性的东西采取了压抑和否定的态度,从“正能量”和“鸡汤”的泛滥便可见一斑。因此,当我们陷入厌倦、排斥等负面情绪时,我们对这种状态的直接反应往往是不满和否定,我们拼命想找出自己出了什么问题,而恰恰是这种举动本身加剧了痛苦和无力感。

回忆一下我们是如何在自我反省中陷入更严重的情绪困境的:

不想上班……

我是不是对这份工作完全不感兴趣,我根本就是读错了专业,高中就不应该选择读理/文科。天哪,我一辈子可能就被这些错误的决定毁了。

我怎么能这么没有激情和动力呢,这种情绪太影响工作效率了,这是不对的,这是在虚度时间,我太失败了,我要是一直这样该怎么办,这样下去会不会得抑郁症。

上学的时候厌学,上班之后又不想上班,我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这种压抑和反省的行为模式带来了事与愿违的结果。它只能让我们的痛苦加剧。就像一些研究者总结的:“当心境开始变得低落时,不愉快本身并不是造成伤害的真正原因,我们应对这种不愉快感的方式才是根本问题所在”。

因此,在面对职场倦怠等负面情绪的问题上,我们需要另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完成从沉思到觉察,从反省到体验,从评价模式到存在模式的转变。

具体来说,当我们对现有的工作感到厌倦和排斥,身心俱疲,笼罩在一种负面情绪的时候。不要像习惯思维那样,用“正能量”的标准去评价自己,立即展开自我反省,并追根求源地问“我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而是理解并接受负面情绪存在的合理性,去体验和觉察身体此时此刻的感觉,而不是去想象未来将多么痛苦和黯淡,并且把这些想象当成现实。

简而言之,就是顺其自然,不去对抗、压抑和反思,不通过苛责自己加剧这种沉溺。你会发现,负面情绪来的快,走的也快。只要我们不再用负性的思维滋养它们,甚至不再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它们迟早都会自行消退的。没过多久,那个生龙活虎的自己又回来了。

当然,觉察和体验是需要练习的,给大家推荐一本非常棒的书:《改善情绪的正念疗法》。

书中详细介绍了一些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觉察练习。认真阅读,相信你一定会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