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戴锦华:不用脑子的电影最好卖(图)

电影艺术“圣经”《雕刻时光》俄语直译新版发布

  北京晨报讯有电影艺术“圣经”之称的《雕刻时光》,于日前在京举行了俄语直译新版发布式。该书作者,是前苏联著名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曾被中国影迷奉为现代艺术电影“圣三位一体”之一(另两位为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意大利导演费里尼)。在近日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其电影作品一票难求;而与其电影作品的“高冷”感觉不一样,《雕刻时光》这本书里的大师却给人一种亲切之感。
  发布会当天,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雕刻时光咖啡馆创始人庄崧冽与读者一起分享了该书。许多人说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晦涩难懂,戴锦华则表示,看不懂不应成为理直气壮否认艺术、否认思想的理由。“电影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一部分,作为一般的艺术教养和艺术修养,中国远远不够,我完全同意。在我们的公共领域长久没有电影之后,突然出现了,首先却是对钱的考量。什么最好卖?当然是娱乐工业,当然是低幼化,当然是不用脑子。”戴锦华认为,看不懂应该回去学习。“当你面对一个原创性的影像所构成的影片时,先要用心去体会的,而不是要即刻翻译成一种所谓理性的逻辑。塔可夫斯基的作品伟大之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理性主义、现实主义的反思,他也是相当理性的,但是他用影像表达了巨大的反思力量,你要用你可怜、卑微的理性来勾勒这种反思,或者迎接这个反思的力量本身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觉得,你看不懂塔可夫斯基不用焦虑、不用惭愧,多看两遍就好了。”戴锦华还表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票房前五十,一半以上都是这些大师的电影,而那时候的观众不光知道自己是花钱买乐的,更是去学习的,是去跟艺术相遇的,跟去歌剧院、博物馆、图书馆是一样的,“那时候人们相信电影不光是艺术,也塑造着我们的社会和未来。所以大家也分享着可能重塑我们信念的未来。”
  与观影带给观众“高冷”感觉不一样的是,《雕刻时光》这本书里的大师却给人一种亲切之感。在开篇序言里,他丝毫不藏掖自己面对观众的情感,“我对观众来信有极大的关注与兴趣,它们令我时而沮丧,时而欢欣鼓舞。”“我永远不相信会存在这样一种艺术家:明了自己的作品永远不会被任何人所需要,创作只为自娱自乐。”面对唯票房的成功论,他更是直截了当地表示,“我觉得把上座率和票房当做电影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是徒劳无益的。”“拍电影需要大笔乃至巨额的投资,因此对票房回报最大化有一种别人无法想象的强迫症的诉求。好像电影还是个雏形,我们就急着卖了——这也再次提高了我们对自己商品的责任。”虽然书后面更多探讨的是“艺术——苛求理想”、“使命与命运”、“艺术家的责任”等高冷话题,但贯穿始终的是与读者平等对话的态度,而这使其显得并没有那么“高冷”。
  作者: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