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幅“非主流”画作背后的人文情怀(图)

《流民图》局部,明,周臣

  与大部分传统画作相比,《流民图》明显要“重口味”很多;从内容来说,不同于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具有文人气息、充满闲情逸致,这幅画刻画了数十个形态丑陋的乞丐,显得颇为“非主流”。
  画中人只缠着一片腰布,带着行乞用的破碗,背着一捆柴薪,形容枯槁,形同魔鬼。然而,此类形象不过是画册中的一个,除此之外,还有恶鬼模样的清道夫、面目狰狞的驱魔人、游走江湖的蛇贩子等等。总之,这些人居无定所,游走于市井之间。
  据画作者周臣自称,该画是他闲暇无事时所作,记录的是市井中乞丐的饥寒之态,“虽无足观,亦可以警励世俗”。有论者认为,周臣此画是为了警戒世人不要造孽,以免来生受苦。但也有其他解释认为,周臣以此画来暗讽正德年间宦官乱政——大太监刘瑾把持朝权,横征暴敛,贪赃枉法,百姓民不聊生。
  《流民图》从未被收录在收藏家的著录里,因为在传统文人眼里,该画的题材过于“粗鄙”——内容丑陋且无情趣兴致。对收藏者来说,谁也不会在自家宅第悬挂这样一幅没有任何美好寓意甚至颇为晦气的画作,也自然不会出钱去买这样一副看不顺眼的作品。即使以今天的审美视角去衡量,此画也几无美感可言。这一背景下,《流民图》能够传世就显得弥足珍贵。
  但《流民图》的可贵,除了其稀缺之外,不在其美学意义,而在其人文情怀。
  画作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刻画,是一个时代的写照和见证。画中人物越是凄惨,越透露出画家对流民群体的感同身受,流露着画家对流民群体的怜悯与同情。再者,在素以富庶闻名的苏州,流民群体的存在与富饶的地方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巨大的反差折射出社会阶层的贫富不均。
  在笔者看来,与放情山水、寄情草木的风景画相比,《流民图》也自有其温度。(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