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学生参与设计微小卫星(图)

学校机器人社团、编号7505A队获全球VEX总决赛亚军。

  “第一次知道微小卫星有那么多功能,而且是中学生也可以参与设计的。”6月17日,“中国少年微星计划”的首场校园太空科普讲座在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举行,科普讲座结束后,一名学生有感而发。1年后,由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的学生参与设计的微小卫星或将成功发射。
  校内“海选”卫星设计创意
  作为报名启动工作,“中国少年微星计划”的首场校园太空科普讲座便选定五十七中。讲座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科普作家庞之浩,以“小卫星探大世界”为题,为同学们详细讲解了微小卫星的技术原理、应用领域、发展趋势以及相关的延展信息。更吸引学生们的是,1年后,由他们参与设计的微小卫星将有可能在航天科技“大咖”的助力向最终升入太空。
  副校长贾卫红表示:“从少年微星计划启动开始,五十七中就积极参与,接下来会结合学校科技特色,组织全校同学积极参与全球首颗‘少年星’的创意和设计。”对此,学校科技教育负责人沈丽则透露,目前,学校已经面向全校学生发起“征集令”,7月,初、高一新生报到,作为他们的“入学第一课”,设计微小卫星将成为第一个小考验。先期,学校将通过内部的“海选”,在学生中征集有关卫星功能的好创意,9至10月,学校将海选结果上交给活动的主办方,并与全国中学生的创意“一决高下”。
  沈丽告诉北京晨报记者,微小卫星是目前航天科技领域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国际上,以Cubesat(立方星)为代表的纳米级微小卫星,已经成为高校航天科普实践的主要项目之一,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都有过发射微小卫星的记录。但在中小学阶段,微小卫星仍然是我国航天科普和太空教育的一个空白地带。
  科技教育成果“冲向”国际
  将首场校园太空科普讲座选定五十七中,正如庞之浩所说:“像五十七中这样的科技特色中学,非常适合开展航天类的科普教育活动。”作为“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开设了包括机器人制作、DI、无线电测向、天文观测、模拟飞行等多项特色的科技创新类课程,其中,多项课程在国内、乃至世界都喜获优胜。
  在4月举办的2016VEX全球总决赛上,由学校机器人社团、编号7505A队的7名学生自主编程完成的机器人经过国内的层层选拔,最终在2016VEX全球总决赛中,在全球172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亚军的好成绩;学校DI社团的学生也通过层层PK,最终在全球DI总决赛上,在全球20多个国家的1000余支代表对中脱颖而出,并获得全球第二名,这也是截至目前,我国中学生在国际DI大赛上所获得的最高殊荣。
  科技教育成果连连的背后,却是一个个从零起点学起的学生。“从初中开始,我们就在全校开展DI和机器人选修课,只要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报名。”这种“普惠式”的科技教育,让学校既有众乐的“科技节”和“科技嘉年华”,也有全球亮相的“独乐”。
  科技创新实验班
  4年一贯培养
  今年中考以后,五十七中的“1+3”项目——科技创新实验班即将面向海淀区内招收90人。据贾卫红介绍,该实验班将通过丰富的实验课程、社会实践和课题研究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跨领域合作交流能力。为国内“985”高校的理工科方向输送有扎实的学科素养、实践能力突出、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科技创新实验班的课程结构分为大学段和小学段,每个学期大小学段各2个,四年16个。其中,大学段涉及领域包括语言与人文、科学与技术、艺术、体育,学校特色的模拟飞行、机器人技术等也列入具体课程中;小学段涉及领域包括生涯规划和项目研究。
  北京晨报记者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