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天地人 一家春(图)

  说起盖碗,您可能会想起清宫剧里人们喝茶的器物,想起话剧《茶馆》中王利发苦心经营的事业,想起西北兰州等地的盖碗茶——三泡台。喝盖碗茶的风俗是从何时开始?盖碗茶又是从什么时候进入宫廷的呢?
  有盖之碗,即盖碗,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但很少用来喝茶。到了清朝,盖碗作为饮茶之器才流行起来。其下一般有托承接,取之不烫,其上覆盖,保温存香,又能荡开茶叶,实用性极强。以盖碗喝茶,优雅稳重,男女皆宜;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均可取一碗热茶品饮,上不失君威,下自得闲在。进而盖碗成为皇室标配的茶具之一,皇上用来喝茶,用来赐给朝臣;臣子们也将之作为贡品。
  随着使用的普及,盖碗也被赋予了哲学意味。有人将盖比作天,碗比作人,托比作地,盖碗寓意天地人和。故盖碗也被称作“三才碗”。
  清代各朝的盖碗因帝王的喜好、国力的盛衰而不尽相同,材料、器型、图案、风格多有变化。清康熙时期,盖碗就已是重要茶器之一,较为独特的盖碗为“宜兴紫砂胎珐琅彩四季花卉盖碗”——已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11件,外壁均饰牡丹、月季、茶花、菊花等折枝花卉,碗底书“康熙御制”四字双行楷书款,皆在清宫“珐琅作”中完成彩料绘画,皇帝本人亲自过问。紫砂胎上花卉盛放,有季节的丰满、人生的热望,也昭示冉冉升起的清王朝即将腾飞。
  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秋巡五台山,回程途经定兴遇雪,于毡庐中以雪水煮三清茶,并赋诗《三清茶》。诗中详载三清茶之特色与烹茶的过程,只字不提旅途之苦,但见饮茶之惬意与清逸,禅意十足。三清茶,以梅花、松实及佛手,泡龙井茶而得名。乾隆皇帝酷爱此茶,于是下令作三清茶壶及茶碗,其上书《三清茶》诗,并绘梅花、松树及佛手纹样。三清茶碗有青花、矾红彩两种,亦有红漆描黑彩、剔红及玉制等,可见其钟情。
  嘉庆初期,仍有三清茶碗等雅致茶具,但创新较少;道光皇帝很是节俭,在瓷器烧造方面无甚要求,但仍有署“慎德堂款”的盖碗精品出现;咸丰在位时间仅11年,且时局动荡,故现在不见咸丰年款的盖碗茶具;同治、光绪时期,盖碗仍旧是官窑瓷器的常见品种。其中同治七年(1868年),同治大婚时专烧造了一批瓷器,其中就有各种纹样的盖碗,每种纹样20件。
  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廷下令生产了一批带有“大雅斋”、“天地一家春”及“永庆长春”款识的瓷器,专供圆明园“天地一家春”院落中的大雅斋,为慈禧太后专用餐具及陈设瓷,一共做了4922件。在这些大雅斋瓷器的画样上,出现盖碗之处,数量均调整至40件,比同治大婚所用量有所提高,可见慈禧太后跟前往来人众。大雅斋款瓷器画工虽不及雍乾时期,但色彩丰富明艳,大黄、大绿、大红、藕荷等色为常见底色,也可称得上是大俗大雅。
  小小盖碗因极为实用,曾是清廷帝王的宠儿,是平日品茶及茶宴的佳器。自盖碗,也可见帝王艺术趣味的变化及国运的起伏。不经意间,小小盖碗里包含着的“天地人合一”之哲思与“天地一家春”之诗意也随着缕缕茶香而散漫开来,让人品咂,亦可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