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必苛求“医二代”子承父业

从小在医院长大,放学后没人督促写作业,经常要老师帮忙送回家……这些医生的孩子如今有了一个新称呼“医二代”。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举行的毕业典礼上,毕业后将与母亲共事的郭翀作为学生代表发言,“长大后,我就成了你”。(6月27日《中国青年报》)

首先必须承认,医生的社会认同度,并非想象的那么糟糕。在中国科协新公布的一项调查中,教师、科学家、医生,排在声望最好职业的前三位,这个排名和很多国家是一致的。可见,不管是部分医生阻止子女继续从事医务行业,还是有的“医二代”选择学医——“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均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人们大可不必过度解读。

事实上,在就业理念多元化的今天,有的“医二代”不愿意“子承父业”,拒绝“前医后继”的人生路径,完全可以理解。特别是,当今的“医二代”,均接受过现代就业理念的洗礼,因而他们对“子承父业”的传统就业模式心存抵触,却对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专业情有独钟。应该说,这是就业观念的一种进步。相反,如果多数“医二代”仍然选择“子承父业”,就表明维系医疗事业生存发展的纽带,仍是血缘关系而非契约关系,果真如此的话,改革和完善现代医疗制度,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特别是,相信人们对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世袭制”都深有体会:父母当官,其子女有时也当官;父母单位好的,其子女往往也能安排到好单位。比如,“世袭制”在石油、煤炭、电力、天然气、烟草、铁路、银行等国有企事业单位普遍存在,一些“垄二代”,无需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就可坐享一份付出少、回报高的好工作,而名义上属于“全民所有”的一些垄断行业,其岗位却被高度地内部化、权力化、世袭化,这显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就业问题,更关乎整个社会的机会平等与分配公平。

因此,社会和公众,不必苛求“医二代”子承父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医二代”弃学医,应成为企事业单位破除“世袭制”的一个现实样本。对此,我们非但不必过度忧虑,并将其同医患关系混为一谈,反而应该给予支持和引导。要知道,“医不过二代”现象,仅是医疗体制改革带来的一种阵痛,而这种阵痛,也是医疗机构打破“世袭制”,必须付出的成本和代价,这既是医疗事业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维护社会公平的客观要求。

张西流

(原标题:不必苛求“医二代”子承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