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蒋筑英(图)

图为蒋筑英右与导师王大珩在研究工作资料照片。

  作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原研究室代理主任,蒋筑英曾为新中国填补了光学设计评价领域的科学实践空白。
  蒋筑英1962年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随后考取了我国著名光学专家王大珩先生的研究生。1965年,27岁的蒋筑英毕业后在长春光机所致力于光学研究工作。当时,我国光学镜头的像质评价领域还几乎是一片空白,“评价镜头质量只能通过观察成像质量等主观方法,拍摄角度或景物都可能影响成像,这种方法很不客观。”长春光机所国家光学机械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韩冰说。
  1965年,蒋筑英带领研究小组建立了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1975年,我国进口了一批玛米亚相机和大型轮廓投影仪镜头,蒋筑英团队通过测量装置找到洋货镜头质量上的严重问题——象散、中心彗差、雾状霉点等,并一一拍成照片,交给商检局去交涉。外商在看到详细的检查报告后,连称“中国人有内行”。蒋筑英不仅为国家避免了十几万元的经济损失,而且还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和荣誉。
  对待工作是严谨的内行,对待同事如“春天般的温暖”。原长春光机所四室高级工程师冯秀恒回忆说,他和别人共同研究取得的科研成果受到光学界的重视,被邀请出席学术报告时,他让与他合作的同志去,把荣誉让给别人。
  1982年6月12日,蒋筑英赴成都验收X射线天文望远镜空间模拟装置时,由于工作劳累,致使病情恶化,经抢救无效,于6月15日在成都逝世,终年43岁。聂荣臻元帅为其题词“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生于1981年的韩冰说,凡是出生在长春市的“80后”,几乎没有人不熟悉蒋筑英的事迹。“我就是小学看了好几遍他的电影之后,才下决心在大学报考光学专业的。”
  伴随电子学技术和新材料的不断发展,光学及光电成像设备也在飞速发展。蒋筑英生前所在的机构大部分职能现已并入韩冰所在的质检中心,他的光学传递函数学科成果已经广泛运用在航空航天、地面测控等各类光电成像设备的评价中:从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天宫一号、吉林一号到即将发射的碳卫星,每个光机所研制的航天光电成像设备都经过了严格测试。
  韩冰说他和他的同事们如今都真切地感受到了蒋筑英的执着和幸福。新时代的“蒋筑英们”将沿着前辈的足迹再出发,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努力奋斗。 ()

  作者: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