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在与环保系统工作人员的交流中,记者经常能从他们口中听到一句话——-学习纳家山精神。经过了解记者得知,在省环保厅有一个优良的传统,新进入单位的人员均需要到环保厅的绿化区——纳家山工作三个月。这一传统已经坚持了24年之久,今天我们的环保在行动就要走进位于西宁市城东区南郊的纳家山,去实地探访在环保系统流传已久的纳家山精神。

祝长凤是某企业驻省环保厅的一名信息系统维保人员,初到环保厅时,她就听身边共事的伙伴们反复提起纳家山精神。这次环保厅组织上山劳作,想要真切体验纳家山精神的祝长凤第一时间报名要求参加。

祝长凤:第一次走进纳家山的话,是坐在车上绕着盘山的路走上来,我就感觉看别的山都是光秃秃的,一进纳家山这个里面就是绿绿的,绿树成荫的感觉就是非常的清爽,给人一清凉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祝长凤告诉记者,起初她对纳家山精神的理解就是努力刻苦、勤劳工作、默默奉献。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亲身体验后,她对于纳家山精神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祝长凤:今天一上午在这里工作,晒得头有点晕。一开始过来就是不透风,头有点晕、脸晒得有点疼、铲草这个草长得也是比较的柔韧铲不下来,然后铲的时候也比较的费劲,胳膊也挺酸的。

祝长凤告诉记者,在劳作的间隙,她专门和一些老同志聊了聊纳家山精神。大家告诉她,经过24年的实践总结,纳家山精神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愚公品质、忠诚环保、科学求实、奉献绿色”祝长凤说虽然她还不能完全理解这四句话的全部内涵,但眼前的绿化成果确实让她从内心佩服老一辈的环保人。

祝长凤:感觉他们很伟大,毕竟这是一铁锹一铁锹干出来的,这树也不可能是自己长出来的。大家都是辛苦劳作弄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对纳家山的绿化工作青海省环境保护厅已经坚持了24年之久,不管是领导还是基层职工,几乎都在纳家山待过,短则三五个月,时间长的甚至有10多个年头。谈起纳家山精神,每个环保人都感触很深。

省环保厅科标处处长胡晓林:我们的感受是很深的,从90年代处省委省政府号召绿化南北两山,这也是环境保护部门的工作,我们有一个朴实的想法,把山绿得至少是家园美化了。我们的环境也好了。

胡晓林告诉记者,他20多岁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刚报到就被分配到了纳家山上去种树,他曾在纳家山待了三年多的时间,当时的纳家山除了红土,荒无人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省环保厅科标处处长胡晓林:那时候是光秃秃的、一刮风尘土飞扬,环境质量应该说是和现在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当时的那种想法或者愿望是把山绿了把黄土覆盖了,至少刮风的时候尘土少一点。

胡晓林说,当初交通不便,不能天天往返于山上山下,领导和职工们一起在山上扎起帐篷,一干就是几个月。

省环保厅科标处处长胡晓林:记得最苦的地方,好多地方我们绿化的成效要显著,把山地改成坡地,而且坡地在取平的时候,好多地方都挖到下头,都是那种我们叫羊脑石,等于挖到岩石层了,岩石层挖的比较困难,大家都拿的镐铁锨、一镐一镐、一锨一锨很艰辛地把一块一块地刨出来。

胡晓林记得,1992年,当时的青海省环保局在纳家山上承包了3000亩的荒山,当初环保局上上下下也就百十来号人。大家用简易的机械设备,种树、浇水, 而这一干就坚持了24年。

省环保厅科标处处长胡晓林:现在长得比我茁壮,我们当年想的就是把山绿化成这个样子,现在等于实现了,我们可以在树荫下乘凉了,人家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们这一代人我们都感到乘凉了,当然可以想见后人更能乘凉了。

胡晓林告诉记者,在纳家山克服自然环境恶劣、缺水缺电等各种困难,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将纳家山由一片不毛之地逐渐建设成为南北两山绿化工程示范点,在这个过程中环保人形成了特有品质和人生态度,最终被总结为“愚公品质、忠诚环保、科学求实、奉献绿色”的纳家山精神。

省环保厅科标处处长胡晓林:绿化多年的这种锻炼,把这种品质,应该说很多同志都带到工作中去了,做工作应该说持之以恒,我觉得这种精神就体现在这。

来源:青海经视

新媒体编辑:琴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