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竹签与机械臂—中国抗洪一线的老经验和新装备

新华社合肥7月12日电(记者朱青 苑苏文 杨丁淼)接过同事手中递来的写有红色数字的小竹签,薛永成的小组迈开了巡查安徽芜湖青弋江分洪道大堤的脚步。夜色中,节能灯的光晃动着,从坝上到坝底,四个手持铁锹或竹竿的人一字排开,严密搜索。

“如果有渗漏和管涌,我们能在一小时内发现。”薛永成说,大堤上目前有上千名干部群众巡逻,他们把十几公里的大堤分成了二十几个巡逻站,不眠不休地寻找渗漏、管涌等险情点。

  图为巡查人员正在巡堤,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们用 跑牌 的方式进行地毯式搜索,规定一个小时内巡逻的人必须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把竹签像传接力棒一样传给下一组人,这样保证每个小时内都有人巡埂。”他说。

“跑牌”是长江流域居民在遇到洪水险情时,为保证巡堤查险工作全面覆盖而采取的措施,是最实用的“老经验”。

  图为巡堤时“跑牌”用的竹签,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洪水在安徽、湖北等南方省份肆虐多日后,目前迎来了暂时的平静。然而,根据长江水文局长江水文情报预报中心介绍,13日开始长江流域将迎来新一轮强降雨过程,而主雨区集中在中下游流域,这将加剧当前防汛形势。

“我们有信心。”薛永成笃定地说。尽管,在他身后奔流的青弋江江水一直超过警戒水位。

在防洪大堤上的工作人员严阵以待,都表现出和薛永成一样的勇气。“再也不是跑断腿的抗洪时代啦!”在芜湖的长江大堤上,鸠江区水务局工程师周二保笑着说。

自1982年参加工作以来,周二保就一直在长江边与洪水险情斗智斗勇。如今,他再也不用花一天一夜走遍几十公里的惠生连圩巡查险情点,而只要随时低头看看手机里的微信群,整个鸠江区274公里的防汛岸线的情况就能了如指掌。

“惠生连圩通江河二平台脚塌方!”4日凌晨,发现异常的巡查人员第一时间将图片发到包括指挥部成员、一线防汛人员和研判专家的微信群里。鸠江区防汛指挥部立刻让周二保研判。周二保半小时内就赶到了现场,明确判断出了需要导渗处理的位置。

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手机发送一张险点的照片或一段视频,就能让水利专家以最快的速度给出研判和解决方法。在抢时间就是抢生命的抗洪战役中,专家们无疑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

对于出现险情时率先冲往一线的抢险部队来说,“人海肉搏”也被先进的机械所代替。

被称为应急救援“国家队”的武警水电部队,长期从事水电施工和抢险救援,拥有人才、装备和技术优势,从汶川地震到深圳滑坡塌方,他们参与了近年来几乎所有的大型抢险救灾行动。

武警水电部队一总队副政委史志强回忆起十几年前的抗洪经历说:“带着锹、镐和编织袋,一袋一袋地肩挑背扛,把堤坝加固垒高。”

“现在,一台大型挖掘机战斗力堪比一个连队。”在安徽金寨抗洪现场,一名操作机手介绍。随着臂展20米的长臂挖掘机、“能抬腿走路”的步履式挖掘机、无人驾驶的智能挖掘机相继投入使用,不同地形,不同形式的救援都得到了保障。

十几个人才能扛起来的铁皮冲锋舟,如今被两个人就能操作的橡皮冲锋艇代替;笨重易被水毁的土质沙袋,也被轻便小巧、遇水则膨胀压实的防汛沙袋取代。

通过遥控无人机、勘测船,整个区域的受灾情况,水流流速、流量甚至水下结构,都可以在武警水电部队的通讯信息车中一览无余,从而能让专家经过讨论,及时得出最有效、最精准的救灾方案。

无人机在救灾中还有不少妙用:拴上救生衣和救援物资,就能准确地在被洪水围困的群众上方“空投”,这比以前把救生衣系上绳子抛投要方便高效得多。

不过,虽然科技日新月异,但中国人与洪水搏斗几千年积累的“老经验”依然是不可替代的财富。“其实不是每个险点都很严重,但是今年水大,好多情况巡查人员从来没有见过,不敢乱做决定,所以总要请我这样有经验的人来看一看。”周二保说。

在基层抗洪一线,许多像周二保一样的“老水利”“老专家”,成为抢险救灾的重要力量。

“ 老经验 们,更多的是在 千里之堤 上,用经验的眼睛发现刚刚出现的 蚁穴 ,不让大堤毁于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同样拥有20多年抗洪经验的芜湖市弋江区白马社区防汛指挥部副指挥长秦大保说。

“我们就像经验丰富的医生,出过问题的地方就像人体曾经的病灶,我们脑海里存储的 病历 可以让判断更精准,然后用科学方法、先进机械去解决问题,效果非常好。”秦大保自信地说。

(原标题:小竹签与机械臂—中国抗洪一线的老经验和新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