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进入今天的《河湟春潮涌》。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农村公路作为公路网络中的"毛细血管",它对外连接国省干线,对内通往各乡镇、行政村,是农村与城市的桥梁,是连接农村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对繁荣农村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海东市民和县实现村道硬化“户户通”、全覆盖,书写民生工程大手笔。

夏日午后,记者一行来到了海东市民和县巴州镇黄池村,从村民刘世德家中传来的一阵阵的说笑声将宁静的夏日打破。只见他家院子里十分热闹,有的人在和水泥,有的人在忙着砌砖,而刘世德自己也没闲着,时不时就去帮大家打打下手。原来,刘世德家中正在盖新房。都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一脸笑容的刘世德告诉记者,早在几年前,他家就打算盖新房了,但是苦于村里的道路难走,盖房的材料没法运到家门口,盖新房的事情就只能一拖再拖。去年,村里终于打通了硬化路,这不,趁着天气好,刘世德就赶紧雇了包工队来家里盖新房。

黄池村村支部书记刘元生告诉记者,民和县有40万亩的全膜玉米,每年玉米收获季节,公路沿线和交通方便地区的玉米秸秆都被收购青贮变成了钱。早些年,村里没修硬化路,他们村的玉米秸秆放在地里无人问津。如今,村里的道路条件好了,村民的玉米秸秆也变成了钱。村道硬化了,给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

下午五点,日头还没落下,在海东市民和县西沟乡马家河村,村道硬化的火热场面随处可见。尽管村路硬化的施工现场十分嘈杂,但还是有不少村民兴致勃勃地站在一旁观看。对于常年出行都是拖泥带水的马家河村村民来说,他们盼修路已经盼了十几年了。

民和县虽有“湟水谷地·瓜果之乡”美誉,但是189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全县22个乡镇312个村的43万群众,基本都生活在自然条件艰苦、基础设施滞后的山区。尴尬无奈的农村通行现状,一直是制约农村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而近几年来,条条道路的修通,已使民和农村“旧貌换新颜”。农村公路的迅猛发展,在改变百姓出行难、农副产品出路难上发挥出了极其显著的作用。在农村公路项目实施过的地区,不仅经济发展、村容村貌显著改善,而且给当地群众带来了致富的曙光。

相信不久的将来,海东市民和县农村各族群众将彻底告别“泥水路”,大家一起在畅通的“水泥路”上追逐新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来源:青海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