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通过南南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图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南南合作·气候战略”分论坛现场,论坛官网图片)

新华社贵阳7月12日电题:中国通过南南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新华社记者赵博、李春惠、李惊亚、郏亦真

“中国始终是南南合作的倡导者和忠实的实践者,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与支持。”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近日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南南合作·气候战略”分论坛上说。

这场分论坛汇集了300多位中外政府官员、学者和企业代表。他们对中国帮助南方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表示激赏,也对未来发展中国家合作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充满期待。

去年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议》,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

“没有发展中国家提高减排能力,就不可能提高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也不可能实现最终的温控目标。”解振华说。

近年来,中国积极加强低碳发展的顶层设计,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开展低碳试点项目,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与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有机结合。

“中国在推动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也积累了相当经验,可供其他发展中国家学习。”全球环境基金会主席兼执行总裁石井菜穗子说,南南合作正是其中非常有效的机制。

埃塞俄比亚驻华大使塞尤姆说,非洲大陆是世界上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地方,却因聚集最多欠发达国家而在应对上步履维艰。“中国的经验非常重要,可以学到很多,这是我们一个进步的动力。”

解振华介绍说,从2011年至今,中国政府除对外援助外,累计安排了7.2亿元(人民币,下同)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南南合作,主要是支持和帮助非洲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国家。

6年来,中国政府签订了25份物资赠送谅解备忘录,包括LED路灯1.38万套、节能空调2万余套、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1万余套、清洁炉灶1万台和气象卫星收集处理系统1套。中国还成功举办40多期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研修班,培育了数千名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官员和技术人员,范围覆盖五大洲。

塞尤姆说,通过南南合作机制,埃塞俄比亚绿色发展颇见成效。“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埃塞俄比亚的水能、地热能和太阳能不仅能够满足国内需要,还做到了向邻国出口。”

(图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南南合作·气候战略”分论坛的几位与会者,论坛官网图片)

去年9月,中国政府宣布设立200亿元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并于今年启动在发展中国家开展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继续推进清洁能源、防灾减灾、生态保护、气候适应型农业、低碳智慧型城市建设等领域合作,并帮助提高融资能力。

“目前,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在走低碳发展路线,这需要学习如何开发使用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利比里亚环境保护署执行署长安雅·沃西丽说,中国为之提供了无私援助。

除政府层面外,中国企业也在通过参与南南合作机制,尽力帮助发展中国家节能减排。广东番禺高勋染整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向菲律宾、孟加拉、巴基斯坦、埃及等国推广的绿色染整技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家由萧姓港商兄弟创办的企业,拥有全球第一台超低浴比高温高压纱线染色机专利,将印染1公斤棉纱的需水量从8至9公斤锐降到3公斤,缓解了染整行业的资源浪费与污染问题。

浙江鑫宙竹基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掌握的“竹缠绕复合压力管技术”,也在与会南方国家嘉宾中广受关注。这种以竹子作为原材料制成的管道,具有轻且强韧、使用寿命长的特点,价格仅为塑料管材的一半。

“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第三世界国家盛产竹子,闲置资源总量达到2.5亿吨。如果将这些竹子利用起来,将能有效防止对森林的滥砍滥伐,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减缓气候变化进程,预估产值将达1万亿美元。”公司董事长叶柃说。

石井菜穗子评价说,南南合作把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有助于各国应对生态文明建设中遭遇的挑战,“我要感谢中国展示了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而且一直付诸实践”。

与会人士同时指出,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收入水平较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仍然较弱,亟需通过经济社会发展加以提升。

“按照《巴黎协议》,全球新增碳排放容量极少。如果发达国家不率先减排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那么南方国家就无法实现工业化。”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林毅夫说,南方国家应共同督导发达国家落实承诺。

(原标题:中国通过南南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