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川剧《还我河山》上演点燃观众爱国热情(组图)

川剧 《还我河山》。

舞剧《家》。

  本报记者 张立峰 文/图
  近日,省内多地都举行了纪念“七七事变”79周年活动。除了传统的纪念方式以外,观众们还走进剧院,一边欣赏川剧、舞剧,一边铭记历史。
  看《还我河山》铭记历史
  7月8日晚,在省川剧院,自贡市川剧艺术中心带来的川剧《还我河山》,点燃了观众心中的爱国热情。
  作为2006年国务院批准列入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历来是四川最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用川剧艺术来讲述抗战故事,《还我河山》作出了新的探索,该剧吸引了不少观众前往观看。
  短短两小时的演出,让观众马卫朝一家倍感震撼。“川剧的唱腔和真实抗战历史的结合,让人十分触动。”马卫朝告诉记者,他和妻子特意带着12岁的儿子一同来观看,“这部剧无论是演员表演还是舞台效果都非常棒。更重要的是,能正确引导孩子铭记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马卫朝说。
  《还我河山》由“巴蜀鬼才”魏明伦担任文学艺术总监,自贡本土作家、国家一级编剧廖时香担任编剧,著名导演、国家一级演员任庭芳担任导演,国家一级作曲廖忠荣担任作曲。全剧讲述了抗战期间,日军截断淮扬盐道,华中华南军民食盐紧缺,自贡人民冒着日军的狂轰乱炸,加紧食盐生产供应前方,并且全民动员捐钱捐物,动员子弟参军抗战的故事。
  据自贡市川剧艺术中心主任蒋刚介绍,自贡是在抗战初期的1939年设立的省级直辖市,当时人口只有20余万,抗战期间生产食盐300余万吨,生产食盐比抗战前增加了3倍,贡献税金20余亿元 (法币),捐钱捐物折合现金1亿2千万元,人均捐献500多元,比成都、重庆捐款之和还多。创造了人均和个人单额捐款等多项全国记录,留下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蒋刚介绍,该作品经过5年修改打磨,先后7易其稿,虽然是以本土盐业的历史题材所创作,但一直都在传统中寻求创新。服装、灯光、演绎等都在不断的突破,音乐也加入了小提琴、长号等让其与民乐相结合,其中更有传统的自贡民间音乐——自贡号子,震撼的舞美效果更是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目前,《还我河山》被评为2015年国家艺术基金重点项目,接下来将继续在省内巡演。
  观舞剧《家》唯美动情
  除了 《还我河山》,舞剧《家》同样吸引眼球。7月10日晚,由省歌舞剧院创排的舞剧、巴金名著《家》升级版在成都上演。跌宕的剧情、触动人心的表演、经久不息的掌声,可以看出观众对该剧的持续热捧。
  巴金的《家》被人们以各种形式演绎过。和电视剧相比,舞剧《家》则以男性为主角统领舞剧,以无声舞剧的形式诠释原著、还原原著。“话剧、川剧、电影的创作优势在叙事,而舞剧擅长的则是抒情。”该剧编剧柒雅以此为思路,并没有将原著的情节完整呈现,而是选择其中人物情感描写较为集中、细腻的部分来着墨。
  导演何川告诉记者,这场舞剧以两场婚礼和两场葬礼为线索,抓住原著中想要表现封建社会的枷锁和追求光明的两大重点来展开,不仅真实再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成都的婚葬习俗,还以此为核心,突出当历史的洪流步步摧垮这个家,家中人随之跌宕起伏的命运。
  用语言将故事情节讲出来,每个人都能理解,可是舞蹈如何让观众感受到呢?何川告诉记者,这场演出,无论从灯光、布景、道具、音乐、舞蹈动作、剧情上都做了一定的修改。“在灯光上,不再昏暗,色彩更加丰富、明亮,让观众更加容易理解场景的变化。在服饰上,鸣凤的服饰一改往日偏灰的色调,出场一身明黄色的上衣,立刻就锁定了观众的眼球,也将鸣凤不卑不亢的人物个性更为凸显,让观众对舞台上 《家》中的人物认识更加明确。在音乐上,加入了川剧戏曲的配乐,让《家》的味道更加浓厚。”何川说。
  目前,舞剧《家》得到了国家艺术基金创作支持,被选为201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同时也是2015年首届四川艺术节的最佳剧目奖获得者。
  作者:张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