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他把这些文字一个一个,用脑袋劈了劈,然后把他们一根一根围在自己的周围,他坐在中间,开始用灵念点燃自己。七年来,杨泽西无数次地“点燃”过自己,终于在2016年5月,那些他的“灰烬”凝结成了一本诗集。

这令他离自己的“痴人梦”更近了一步,有时候,回想起这一路的艰辛,连他自己也会被自己感动。

1.救命稻草

回到最初的起点,记忆的画面得切转到七年前。那时候,因一次考试挫折,还在上高一的杨泽西选择了逃避,背起铺盖,离开学校到郑州去当保安。半年后,因为打工太苦,他回头了。

自幼喜欢文学的他,回到校园,终于遇见了让他痴狂的诗歌。杨泽西说自己性格敏感,有些感触想法说不出来,只能通过文字写出来。回到校园,他见到了学习刊物《疯狂阅读》,他几乎把每一期《疯狂阅读》里的诗歌都摘抄下来。那些诗歌比较歌词化,他开始模仿写作简单的诗句。

高二时候,他第一次尝试着将自己的原创诗歌,投到《疯狂阅读》的邮箱里,没想到,一投就中,人家还给了他三十元的稿费。“当时高兴得不得了。”他笑了。打那儿起,他觉得写东西还能有回报,就开始了研究诗歌的道路。平时同学都在看篮球报或明星杂志,唯独他的书仓里永远放着一本诗集,上课也看,下课也看,一回家就坐在屋子里写诗。

高考备考阶段,别人都在背生物知识,而他却在朗诵北岛的《回答》,老师没收了他的诗集。那年高考,他落榜了。老师劝他再复习一年,起码考个二本学校。

他下定决心,努力起来,从三百分进步到了四百多分,但这与其他优秀学生的分数相比,依然是个“前途渺茫”的成绩。他第二次想要辍学了,高四快放寒假的时候,他再次离开了校园。

大年初六,他跟着发小,坐大巴三十多个小时到深圳一电子厂去打工了。尽管已经身为打工人,他依然没有放弃文学,周末他就在自己的屋子里看买来的散文集,诗集,偶尔和工友出去游玩,他本不再想学校的事儿了。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就一个月了,高四班主任的一个电话又“扰乱”了他短暂的平静而辛劳的生活。电话里,班主任说杨泽西在《疯狂阅读》上投的两篇诗被选上了,稿费邮到了学校,让他去取。

不为那六十元的稿费,那个文学梦又一次触动了他。“要回去吗?我现在做的对吗?上学上了这么多年难道就要这样结束,当打工者了吗?不去大学看看吗?”杨泽西夜不能寐,一个个问题拷打着他,曾经放出豪言,要在大学里出一本诗集的那个杨泽西现在高中就要辍学了吗?终于,那个文学梦,又将他拉了回去。

回家的路上,他觉得自己太惨了,一个人哭得稀里哗啦。那天正是2013年3月26日,诗人海子的忌日,杨泽西记得很清楚。

下了车,杨泽西直奔学校,4月1日他再次重回校园,只有两个月的复习时间了,他什么也不想了,只想考个大学,选择个环境好点的,能研究诗歌的大学。他死死抓着诗歌不放,打心里觉得那就是他的救命稻草。

2.给自己一个交代

“真是命运,他曲曲折折还是让你走上了这条路,好像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来到河大,这里的文化气息感染着他,他觉得自己来对了地方。

进入大学,杨泽西才算正式开始写诗。第一次去图书馆,他整个人都诧异了,“怎么这么多书,整个六楼,一层都是汉语言文学的书,真是一个精神的饕餮之宴。”他发誓大学期间,一定要读完图书馆里所有的诗集。

最痴迷的是大一期间,几乎每天待在图书馆,一待就是九个小时,中午吃饭都在图书馆,累了就把书铺在地上睡,醒了继续看。冬天,室外零下十几度,他每天自己激励自己,不能因为天气,就不去了。夏天,他同样坚持着。“当时都疯了。”有时候很烦躁无味,没有人与他沟通交流,晚上回宿舍,在小破街吃饭时,想到别人躺在被窝里,自己却把自己搞的这么累,听到悲情的音乐,他哭了,而这时只有诗歌能给他安慰。

“在这个世界上,当你真正的热爱一件事情的时候,它也正在将你和众人区分开来,因为大多数人并无深刻的爱好,这是事实也是现实。”《第三面》的编辑体会到了杨泽西的孤苦,在序言里这样写着。

杨泽西最厉害的时候,一天写了六首诗,用手机打字,写到夜里三点。早晨,听着励志的音乐,继续去研究诗歌,他觉得自己在做一件伟大的事,自己打动自己,自己激励自己,在他的意识里人生也就是这样的。

本来打算大四出诗集,又因为将要去实习了,经过一段考虑,他将自己的诗歌做了整理,以时间为轴,以倒叙形式整合成集。

一次颁奖典礼上,杨泽西结实了帮助他出版诗集的学长,那个学长是搞出版的,就这样诗集《第三面》水到渠成地出版了。

“大学快结束了,给自己一个交代,给大家一个交代,我每天早出晚归的,让大家知道我在做什么。”他要以此诗集证明自己。

3.一切都不是偶然

拿到印刷好的诗集,杨泽西开始了摆地摊卖书,起初,他们只是在一些人少的地方摆,没有人买。他想自己要大胆起来,敢于走到人前面去,拽起海报,来到大礼堂广场上,海报一铺,诗集一摆,歌曲一放,舍友吉他一弹,终于,来往的人注意到这个“行为表演”了。

人们逐渐围观过来,一位图书馆的老师第一个买了杨泽西的诗集,之后又有一位老师买了《第三面》。可是,校园里不允许这种私人的、盈利性的销售行为存在。巡逻人员指导他们这种东西应该去学校西门卖,那是一个专门卖旧书的地方。他们转到西门十号楼前,那儿正有一块长桌子,他们就在树荫下宣传起诗集来。来来往往的学生注意到了这个与众不同的举动,众多的人凑上去观看,询问,真正买的人却寥寥无几。

接着他们辗转河大各校区之间摆摊,期间遭到一个女孩的嘲笑“我觉得写诗的男孩很可笑”,对于这些不解,杨泽西都选择欣然接受,他坦然自己就是要亲自参与到这场自己的诗歌盛宴里去,去感受其中的各种味道,或苦或甜。

一边摆地摊,另一边他开始寻求老师的帮助,他做的最多的就是敲领导的门,一个一个,终于有人帮他,给他做采访,在学院的微博微信上帮助他宣传。杨泽西觉得自己遇到了好人。

好人还不少。在新校区,下沉广场处卖书的老板得知杨泽西的情况,曾经热爱并创作过诗歌的老板,愿意免费帮助他包装诗集,在自己的摊位上宣传售卖《第三面》。

5月16日,他找到了学校图书馆,从门卫一直问到馆长,将自己的诗集选了八本赠与校图书馆珍藏,馆长李景文欣然接受。当天下午,他又赶到老校区附近的诗云书社,购买了二百多元的诗歌散文图书,说服书社管理员,帮助他在诗云书社宣传《第三面》。

热爱诗歌和热爱挣钱、热爱摄影一样,当它真正的成为一个人的一种深刻的爱好时,爱好者必定会获得这个爱好给予的相应的回报。他说:“这一切都不是偶然,经历在那里。”

4.杨泽西的第三面

杨泽西以自己的眼光观察着这个世界,并以自己独特的语言记录下那些点滴灵感。他说自己的诗都是真实的,每个诗,细细讲起来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诗集中第一首诗叫《现磨豆浆》,正是许多人每天早晨走在街上会遇到的场景,他在诗中这样写道:

我已经习惯于每天喝一杯现磨的豆浆

喝下安逸和轻松,喝下沉默与妥协

喝下二十四小时的麻醉与迷失

我看大家都是这样。从一天的开始

就用现实的搅拌机把自己完全打碎

饮下自己轻薄的骨头

这首诗创作于一个月前的4月16日。杨泽西感受到如今身边的人都沉浸在享乐主义,娱乐至死的氛围里,渐渐的没了自己的骨头,就像豆子一样粉碎了自己的骨头成为一杯沉默而妥协的豆浆。他在短诗《蚊子》中写,我不怕蚊虫叮咬,我的血液和营养它可以吸走,但我骨头的重量不会因此而消减丝毫。他希望大家守住自己的骨头,因为能支撑起一个人的就是他自己的骨头。

杨泽西的这本诗集刚开始整理时,编辑决定用画家胄十的画作为封面,那幅画大概画的是一头猪在教一群人蓝天的意义是什么?编辑认为这种强烈反讽正是杨泽西的诗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主题,对社会人群虚伪的无情揭露,这种底色虽然因较少的社会经验而缺少骨肉的丰满,但是批判意识已十分具体和明晰。

杨泽西把自己的诗人情怀无处不在地带到自己的生活中。寒假里,他回到家,先跑去奶奶的屋子,看到一屋子人,老的,少的,这样的场景让他觉得整个生命的缩影都在这屋子里了。当夜他创作了诗歌《故乡老了》,参加学校的比赛获得了一等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留意着生活中的每一寸温暖,每一丝感动,用自己的诗句将其织成一个大茧,真正的杨泽西就待在其中,孤独是他的全部财产,那就是他的第三面,“第一面是积极,留给了别人;第二面是消极,存给了自己;真正的杨泽西在第三面里。”

在那里他是幸福的,他可以吃奶奶烙的饼,看妈妈挑豆子。

《第三面》诗歌摘录:

《干柴火和烙饼》

我想吃烙饼

奶奶就烙了

奶奶到林子里拾了些干柴火

奶奶说干柴火烙出来的饼最有味儿

是呀!干柴火一生的重量都在于此

越老就越瘦,越瘦表皮就越枯

奶奶老了,七十多年的风雨剥夺

终究会像那一截干枯的树枝一样

在某个夜晚被一阵狂风吹落下来

干柴火烙出来的饼的确有味道

一把一把干柴激情奋燃

只为烘烤这一锅的饼

喂饱了儿子,喂孙子

接着可能还要喂重孙

可是到了最后——

却像是这一堆燃过的干柴

只剩下一撮轻盈的“骨灰”

奶奶说她喜欢给孙子烙饼

因为孙子在一旁烧火的时候

她可以跟他说好多好多过去的事

比如说我父亲小时候也爱吃烙饼

《阳光下挑豆子的母亲》

生命中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此

阳光是棉花般的暖

摸索着我们的脸颊

即便这是冬日——

暖意和幸福仍有迹可寻

母亲坐在院子里的木凳上挑硬硬的豆子

我坐在她身后看这些软软的诗句

阳光把它的暖同时都给了我们

我们不说话,却都感到幸福

一个是上学半年没回来的儿子

一个是独自在家等待的母亲

此刻不需要任何的修饰和陪衬

甚至一阵风都不需要

母亲手中的豆子便是最好的词语和语言

把那些坏的、霉的豆子和疾病都挑出去

最好的都留给儿子

母亲挑最好的豆子给儿子

我写最好的诗句给母亲

再过十天——

再过十天,父亲和姐姐都会回来

那时候,幸福就会从饱满的豆子

一下子变成水润的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