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即使是对陈寅恪这位学术泰斗,涉及规章、规矩,傅斯年依然不通融,坚决反对陈寅恪违规拿高薪,颇显个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寅恪与傅斯年。来源:网络。)

六亲不认 礼不逾矩

“今生事业馀田舍,天下英雄独使君。”

傅 斯年是性情中人,既有金刚怒目,也有菩萨心肠。有一次,他为中医问题在参政会上反对孔庚的议案,孔辩不过傅,于是用很多粗俗的话辱骂傅。傅动气了,当场下 战书:“你侮辱我,会散之后我和你决斗。”散会之后,傅斯年在会场门口拦着孔庚要决斗,一见孔庚年纪七十几岁,身体非常瘦弱,立刻把双手垂下来说:“你这 样老,这样瘦,不和你决斗了,让你骂了罢。”(罗家伦《元气淋漓的傅孟真》)

绍兴俞氏家族在中国近代、当代极其显赫,英才辈出,横跨党、政、军、商、工、学等界,历百年而不衰,唯有宋氏家族可与其短期争锋。俞大维、陈寅恪、傅斯年都是俞氏家族的成员。

俞大维与陈寅恪是“两代姻亲,三代世交,七年同学”(俞大维《怀念陈寅恪先生》)。陈母是俞唯一嫡亲的姑母,陈的胞妹是俞的夫人。俞大维欣赏同窗好友傅斯年,干脆自己客串红娘,把妹妹俞大綵介绍给他。1934年8月5日,傅斯年和俞大綵结婚,成为陈寅恪的表妹夫。

陈寅恪与傅斯年惺惺相惜,不仅是姻亲,还是同窗、知音、密友。1927年7月6日,陈题诗《寄傅斯年》,其中第二首的颈联是:“今生事业馀田舍,天下英雄独 使君。”借曹操煮酒论“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典故(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对傅斯年开创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的业绩寄予厚望。

傅斯年的学术初心,一生未改;对学术大师礼敬,一生未变。抗战期间暂居昆明,傅、陈两家住在靛花巷宿舍楼,傅一楼,陈三楼。陈身体虚弱,右眼已失明,左眼几 乎失明,行动不便。昆明常遭日机轰炸,每次听到防空警报响,别人往外跑,傅斯年却摇晃着肥硕之躯,往上爬到三楼,小心把陈搀扶下楼进入防空洞。陈曾苦中取 乐,撰写对联描述此情此景:“闻机而坐,入土为安”。“机”指日机,“入土”指入防空洞。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即使是对陈寅恪这位学术泰斗,涉及规章、规矩,傅斯年依然不通融,坚决反对陈寅恪违规拿高薪,颇显个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寅恪致傅斯年书札,中国嘉德2015春季拍卖会成交价92万。来源:孔夫子旧书网。)

1939 年,英国牛津大学聘陈寅恪为汉学教授,陈因英德战争滞留香港,经济十分窘迫,偶然有一个鸭蛋,“五人分食,视为奇珍”,“已不食肉食数月之久”。还有安全 风险,两个月没脱鞋睡觉,陈有三个女儿,为躲避“日兵索‘花姑娘’,迁居四次”(1942年6月19日致傅斯年函)。但日本当局开价四十万日币,利诱他办 东方文学院,他坚守民族气节,断然拒绝。

1942年6月18日,陈一家离港抵桂林,由于战时路途遥远、身体虚弱,不想按傅斯年之意,内迁史语所所在地四川省南溪县李庄镇。

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叶企孙好心援手。直接与蔡元培院长商定后,聘陈寅恪为史语所专任研究员,月薪600元外加薪40元,而且聘书不通过傅斯年,直接寄给桂林的陈寅恪。

傅斯年知情后,六亲不认,维护规章的原则性,适当兼顾援助的灵活性,展示他的治理才能和手腕。1942年8月6日,他致信叶企孙,坚持“于章制之有限制者, 则丝毫不通融。”声明三点:一、“绝不承认领专任薪者可在所外工作”;二、对总干事“略过所长处理一所之事”深表不满,“此乃违反本院十馀年来一个良好 Tradition之举”;三、留有操作弹性的余地,“为弥补寅恪旅费,为寅恪之著作给奖,院方无法报销,以专任薪为名,弟可承认。”信末还附录院章相关 条款全文,再次强调陈寅恪“领专任研究员薪而在所外工作,大悖院章。”

8月14日,他又致信陈寅恪,直白批评:“兄昔之住港,及今之停桂,皆是一‘拖’字,然而,一误不容再误。”直白反对陈在桂林拿专任研究员高薪,“兄向为重视法规之人,企孙所提办法在本所之办不通,兄知之必详。本所诸君子皆自命为大贤,一有例外,即为常例矣。”

涉及每人切身利益,此例一开,傅斯年这个所长确实不好带队伍。8月31日,傅斯年不依不饶,又致信叶企孙,建议对陈寅恪大幅降薪,定为“专任研究员暂适用兼任研究员之待遇,月薪一百元外,暂加薪四十元”,是否加薪四十元,请叶定。

陈寅恪清高孤傲,虽穷决不为五斗米折腰,寄回聘书与薪金。回信表示理解:“弟尚未得尊电之前,……即于两小时内冒暑下山,将其寄回。”“院章有专任驻所之规 定,弟所夙知,岂有故违之理?今日我辈尚不守法,何人更肯守法耶?此点正与兄同意也。”还绵里藏针反驳傅对他“皆是一‘拖’字”的指责,回应之所以滞留香 港、桂林,是因为“在生活能勉强维持不至极苦之时,乃利用之,以为构思写稿之机会。”(1942年8月31日致傅斯年函)

傅斯年信奉法治,坚持以规治所、以章治院,并非一点不近人情。陈寅恪一家逃离香港的路费,就是他帮的忙。6月19日是陈抵达桂林的次日,即致信傅感谢他在4月份的“意外之助”,让他死里逃生,只是信中未明说傅究竟资助多少。

孔子虽然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也反对做“老好人”,强调“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意思是只为表面的和谐,不以礼节制和 谐,也不可行。由这件小事,可看出民国知识分子的风骨、风采。尤其是傅斯年处理得体,既聘陈兼职研究员,缓解其经济压力;又不逾院章,以免留下话柄,守护 其清誉。

(2015年12月20日一稿,12月25日二稿,【山水微言·93】。本文为《孟真不朽,则中国不朽、文化不朽!──傅斯年史评三部曲之立德篇》第三部分“礼”第9节。《“士人之节,在中国以此维纲常者也”──傅斯年史评三部曲之立言篇》、《功狗·功人·功主──傅斯年史评三部曲之立功篇》已连载。)

版权声明:欢迎个人转载,请保留“山水微言”署名。机构如转载,请关注作者的评论微信号:SSWYPL,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