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数据:上海起床最早,成都醒来最晚

日前,高德地图发布《2016上半年中国主要城市公共交通报告》。报告以公交大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我国城市公交网络的现状、公交网络的发展及城市公共出行规律,并发布了中国公交都市TOP20等排行榜,让记者带大家先睹为快。

——上海、厦门成为最宜公共出行城市

报告中发布了中国公交都市TOP20排行榜,该排行综合了城市站点覆盖率、城市出行成本、城市线路数量以及城市公交线网密度四个方面,这四个维度体现了城市公交系统的发达程度以及民众乘坐公交出行的便利程度。

公交都市排行榜中,上海和厦门并列第一位,领先国内其他主要城市成为最适宜公交出行的城市。之后的排名依次为深圳市、青岛市、苏州市、北京市、沈阳市、无锡市、广州市、合肥市、郑州市、济南市、南京市、武汉市、西安市、成都市、天津市、杭州市、长沙市、重庆市。

值得一提的是,厦门市在公交都市排行中与上海并列第一位,而且厦门市的公共交通仍在快速发展,公交数据平均每天更新超过3次。在本次报告统计中,厦门有多项数据排在第一位。例如,厦门还是公共出行直达率最高的城市,市民公共出行的平均步行距离最短?,且平均用时也最短。

通过高德地图公交数据统计与分析发现,全国主要城市中,上海的公交网络更为完善,轨道交通最发达。上海市的公交线路数量、站点分布、线网密度均位居全国前三。厦门的出行成本最低,公交站点分布、线网密度等也居前列。在二三线城市中,东南沿海城市以及长三角地区的青岛、苏州、无锡等城市,由于城区面积较小,公交网络较为完善,公交出行所需时间和费用都较低,因此排名也较靠前。

报告显示,上海市公交站点覆盖率最高,因此公交站点分布的合理性最佳,市民出行到达公交站点最方便。公交站点的覆盖面积指步行可达公交站点的范围,即以公交站点为圆心,分别以500米、1公里、1.5公里为半径形成的圆形覆盖面,考察公交站点覆盖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例。当站点覆盖半径为500米、1公里时,上海的公交站点覆盖面积占比分别为53%、73%,均排名第一;当覆盖半径为1.5公里时,深圳市以84%的数值越居第一位。

——北上广深公交出行成本最高

尽管北京市的公交站点数量和线路数量均是全国最多,但由于其面积相对更大,站点覆盖率只排在第6位,苏州、无锡、厦门都超过了北京。在公交都市TOP20城市中,公交站点覆盖面积占比最低的城市为合肥和重庆,重庆的公交站点辐射500米面积覆盖率仅为2.8%,辐射1.5公里面积覆盖率仍低于城市面积的10%,而合肥和沈阳的这一数值则低于20%。

据了解,报告还综合城市公共出行平均用时、平均步行距离、平均花费及平均换成次数,对城市公共出行成本进行了计算。结果一点都不出人意料:北上广深的公共出行成本普遍较高,主要原因是城市较大,公交乘坐价格稍高,而且郊区出行成本高。而二三线城市公共出行成本明显更低,厦门的公共出行综合成本最低,其次为青岛和沈阳。

看来,大家口中的“逃离北上广”又可以增加一条理由了!

报告还对一年内各城市公交数据更新次数进行了统计,经计算发现,武汉市公交数据更新超过全国其他城市,平均每天更新超过5次。同时,苏州、杭州、北京三个城市平均每天的更新次数也达到4次以上。公交数据更新反映了城市公交网络的发展情况。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省杭州、宁波、嘉兴、金华四个城市均跻身公交发展速度前20名,可见一年来浙江省公交网络发展显著。

此外,报告还提出了城市公交线网的非直线系数,结果显示,苏州和重庆公交线路最绕。苏州多水,重庆多山,除公交环线外,苏州道路网络呈密集格网状,公交线路大多以小范围绕圈;重庆地形复杂,道路网络没有明显网状和环线,依山傍水而建,公交线路不得不绕圈子或走8字。入榜城市中,西安和合肥两个城市路网模式清晰,非直线系数最低,公交线路主要以纵横穿插为主。

无奈的苏州和重庆人可能又要吐槽了吧?

——北京市学生卡最省钱,一年省出73个巨无霸

报告还针对个城市学生公交卡优惠和公交出行进行了调研和分析,让我们看看哪里的学生出行最愉快。

首先,各城市学生公交卡的优惠程度不同,其中北京市学生公交卡的优惠程度最高,学生乘坐公交最实惠。假设在北京读大学四年期间,学生每周末外出一次,用学生卡坐公交就能省下1248元,相当于73个巨无霸汉堡。

北京的学生每年优惠可以省出70多个汉堡包,然而位居公交都市首位的上海居然没有,确实让人有些大跌眼镜。

作为以公交出行为主的大学生而言,学校附近的公交覆盖着实重要,到底哪些大学附近公交很方便呢?

从大学周边公交站牌数量来看,中山大学(南校区)以被603个公交站牌围绕问鼎公共出行最便捷的大学,同时,中山大学(北校区)周边公交站牌数量也达到509个;北京大学和西南大学周边站点数量仅次于中山大学(南校区),分别有577个、549个。排名前三的学校周边还都有两站以上地铁,占据公交要道。

——上海起床最早,成都醒来最晚

数据分析发现,我国主要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在清晨5-6点间陆续启动。当一个城市的公交系统在一定比例上开始运行,就意味着这个城市醒来,人们乘坐公共交通进入到新一天的工作生活中。

因此,报告通过计算城市公交线路中在不同时段营运状态的线路比例来代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苏醒与睡眠时间:上海市在5点-6点间有41.7%的公交线路已经进入运行状态,在4点-5点间上海市已有8.5%的公交线路开始运行,在全国城市中醒来的速度最快且最早;北京紧随其后(40.5%)。然而,此时成都、西安、深圳、广州还在沉睡(均小于1%)。尤其是在闲适的成都,在5点-6点间处在运行状态的公交线路只有1.5%,是中国主要城市中苏醒得最晚的。

不出意外,以前别人都说天府之国去了就不想回家,幸福指数超高……这回我们真信了。

——大数据成为智能公交“敲门砖”

据高德地图公交数据产品经理李雨石介绍,此次报告以我国331个城市今年上半年的公交线路数据、公交站点数据、公交规划大数据、交通大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城市公交网络的现状、公交网络的发展给城市发展和出行带来的影响,为公众提供出行建议,并将有益于主管部门未来规划和发展,旨在倡导绿色出行。

李雨石表示,出行大数据很直观地反映了城市人口移动的特点,细致描绘了公众出行特征,是公交智能规划引擎不断演进的基础,让公众更加了解所在城市的公交状况,能够实时给相关部门提供城市规划意见和参考。高德正在逐步与各城市交通部门和公交公司展开合作,通过公交、交通和定位大数据为公交站点和线路的规划、车辆的调动提供参考。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宁家骏认为,交通大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的进步,成为未来智能公交乃至智慧城市的必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可为主管部门和普通百姓提供有益和精准的实时信息和指导意见,智能公交在大数据技术蓬勃发展的基础上,未来必将大行其道。

(新华社记者:高亢)

(原标题:大数据:上海起床最早,成都醒来最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