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闻分析:中国确定去产能的关键路径

新华社北京7月28日电(记者壮锦 张正富)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为中国去除过剩工业产能确定了关键路径,即深化国有企业基础性改革。

专家认为,深化国有企业基础性改革就是要按照市场规律,改善企业治理机制,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用这样的办法让浪费市场资源的过剩产能顺利出清,达到国有企业提质增效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

(图为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公司3200立方米高炉车间。2015年1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王民摄)

对于什么样的企业应当出清,中国曾经“贴过标签”。一是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二是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都属于要清理处置的“僵尸企业”。

就目前国有企业发展现状来说,产能过剩、效益偏低的问题依然存在,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产业结构偏重,重化工领域资产总额占比超过50%,去产能任务艰巨。

“国有企业大多处于传统重工业行业,企业扭亏增盈、化解过剩产能、处置 僵尸企业 等任务繁重。”国资委主任肖亚庆说,一些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活力不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知名品牌。

拿中国钢铁行业来说,2012年产能已经突破10亿吨,目前产能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接近12亿吨。

中国今年初出台的《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从2016年开始,用5年时间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

煤炭行业也将用5年左右时间压减现有产能15%左右,电煤一体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其他涉煤中央企业原则上退出煤炭行业。

“僵尸企业不能市场出清是中国经济结构的重大障碍。”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说,产品没有竞争力,财务不可持续、资不抵债的僵尸企业,不能实现市场退出,“是对市场资源极大的浪费。”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华表示,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产能过剩不仅仅出现在国有企业当中,民营企业也有。 “但与国有企业不同的是,民营企业对市场的反应敏感,赚不到钱就会减产、停产或者干脆破产倒闭。”

吴晓灵认为,僵尸企业之所以能存续下去,一是由于一些政绩考核压力,促使政府尽力从资金上维持一些僵尸企业的生存;二是由于业绩考核压力,使银行让一些僵尸企业靠输血维持;三是现行破产制度不健全、保障制度不完善等使政府、企业、银行、法院等对僵尸企业市场出清望而生畏。

“员工的安置成为国有企业退出的一大障碍。”李晓华坦言,有的国有企业员工也习惯依赖企业。

(几名工人在东北特钢集团大连基地铸生铁。资料图片)

专家认为,去产能需要一系列配套改革,例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素市场化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理顺诱发产能过剩的相关体制机制,逐渐消除产能过剩的制度性因素。

“关键是要按市场规律办事。”李晓华说,中国国有企业要加快治理机制的改善,包括完善管理者和内部员工的激励机制等。

中国目前也加快了国有企业的合并重组。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表示,提质增效是今年国企的核心工作,在一定时期内,并购重组将成为国企改革发展的中心枢纽,强强联合、拆分重组、混合参股、关停并转、内部重组等多种方式的并购重组案例将持续涌现。

7月以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扩充、国旅并入港中旅、中粮重组中纺等,这都意味着央企层面的改革推进有加速趋势。从资本市场的动作来看,央企层面主要涉及相关上市公司的整合。

李锦表示,央企整合主要遵循两条思路,与南北车合并类似,目标面向“走出去”和“一带一路”的战略相关企业做大做强,减少恶性竞争;面向过剩产能行业的重组,从而推进供给侧改革。

在不少专家看来,未来判断国企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应当是,是否实现了过剩产能的有效化解、过高杠杆的明显抑制、经营效益的持续改善以及国有资本配置效率的显著提高,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味做大规模,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是贯穿国企改革的一个主线和灵魂。

招商证券分析师指出,钢铁、煤炭企业去产能的过程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好时机。在资本市场上,可以通过并购重组来完成产能出清,预计下半年钢铁、煤炭类国企改革进程也将明显提速。

(原标题:新闻分析:中国确定去产能的关键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