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唐山|40年,人与一座城的重生

40年前

这里遭受一场大劫难

7.8级大地震

唐山满目疮痍

新华社记者刘东鳌摄

新华社记者白连锁摄

新华社记者官天一摄

10万名解放军官兵

3万多名医疗队员

赶赴唐山

给唐山带来生的希望

地震发生当天,一大批抗震救灾物资从上海运抵唐山机场。 新华社记者韩晓华摄

开滦煤矿医院在地震中全部倒塌。这是北京装甲兵部队正在抢险救灾。 新华社记者刘志伟摄

唐山矿业学院宿舍楼被震毁。新华社记者官天一摄

大地震发生后,人们清理废墟。新华社记者官天一摄

人民解放军某部的医务人员护理在地震第二天出生的婴儿。新华社记者白连锁摄

大地震给唐山遗留下了4202名孤儿,国家为此在石家庄和邢台建立了育红学校

在石家庄市育红学校的党育红、党育苗、党育新。新华社发(王孝摄)

育红学校的保育员和孩子们在一起。新华社记者张彬摄

石家庄育红学校最后一批学龄前儿童。新华社记者武清月摄

唐山有一位81岁老人

40年间

用近两万张照片

记录唐山变迁

他是常青

常青在唐山抗震纪念墙前拍照。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唐山大地震幸存者、81岁的常青曾是唐山市展览馆摄影干事。40年来,他走遍唐山市大街小巷,用近两万张照片记录了唐山从震后废墟到重建崛起的点滴变化。“只要自己还能动,手中的快门将永远不会停止。”常青说,“唐山,我一辈子也拍不完。”

常青在家中展示他拍摄的反映唐山城市变化的照片。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在常青的相册中

有一张最为人所熟知的照片

《第二次生命》

震后第八天,青年矿工王树斌被解放军从废墟中救出。常青摄

王树斌与外孙女站在开滦总医院内(2016年7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王树斌

至今感念解放军

也感谢常青为他留下的宝贵瞬间

王树斌(右二)与摄影师常青(右一)在王树斌家门前合影(2016年7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常青的相册中

还有一张格外醒目

这是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上海医疗队给伤员做手术。

据当年上海医疗队成员徐建中老人说,救援期间,上海医疗队共救治地震伤员18万余人,接生婴儿37名。

在废墟中诞生的新生命,

现在还好吗?

“地震婴儿”孙沪

孙沪在家中展示她小时候的照片(2016年7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今年40岁的孙沪在唐山从事餐饮业,有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她的丈夫与她同年同月同日生,是由当时在唐山救援的上海妇幼保健院医生接生的。

孙沪与9岁的儿子在家中玩耍(2016年7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从小妈妈就告诉我,如果没有当年上海医疗队,没有为我接生的上海医生,我就不会来到世界,他们是我全家、是我们唐山人的恩人。”——孙沪

那位接生孙沪的医生

是今年已经92岁的周娟华

92岁的周娟华医生在上海的家中(2016年7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周娟华医生目前因肾脏衰竭,每周都要接受2到3次血透,但是谈到当年身为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医疗队唯一的妇产科医生,在唐山地震后的废墟中接生的那个孩子,一下子点燃了老人的记忆:“那个孩子我记得。”

7月28日凌晨时分,唐山抗震纪念碑前烛光点点。新华发(赵亮摄)

今天是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日,唐山市民来到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在刻有24万罹难者姓名的纪念墙前献上鲜花,悼念逝去的亲人。

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新华发(赵亮摄)

新华发(赵亮摄)

新华发(赵亮摄)

新华发(赵亮摄)

缅怀逝者

致敬唐山

致敬那些

帮助唐山重生的人

(原标题:唐山|40年,人与一座城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