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峡老人”的文化坚守

(图为瞿塘关博物馆空中鸟瞰图。博物馆供图)

新华社重庆7月28日电(记者张琴 刘恩黎 陈舒)位于长江三峡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白帝城,东依夔门,西傍八阵图,俯瞰滟滪堆,古往今来留下无数文人骚客的遗迹。

如今,与已成孤岛的白帝城隔江相望、隐于山林间的瞿塘关遗址博物馆,犹如一片世外桃源:登高望远,可见白帝城、夔门和瞿塘峡;低头俯瞰,滟滪堆和三峡塘尽收眼底。72岁的馆长魏靖宇用了14年时间,终建成这一桃源深处。

魏靖宇出生在长江上游的滨江小城云阳,从小在三峡库区长大,曾是重庆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并担任白帝城文管所负责人18年。

“瞿塘峡是我最后的守望之地,舍不得离去,退休后还想干点事儿,算是我最后的愿望。”魏靖宇说。

在他的呼吁与奔走下,瞿塘关遗址博物馆于2002年获批筹备,县里划拨土地,但资金需自筹。魏靖宇卖掉了自己收藏的字画物品,筹资近千万元,建成了博物馆。

(图为瞿塘关遗址博物馆入口。博物馆供图)

曲径通幽的庭院、险峻的眺望台、繁茂的花草……原本是5亩荒地,却被魏靖宇变成了世外桃源。

建成的博物馆由古烽火台、古炮台、遗址厅、云根堂等几部分组成,其中遗址厅和云根堂收藏着宋朝的武士石刻和有着“东方神木”之称的三峡乌木等文物珍品,烽火台和古炮台依原址扩建,重现了战争期间军事要塞的历史风貌。

“这是南宋古迹。三峡不仅有诗词歌赋,更是历朝历代的军事重地,瞿塘峡自古有 险莫若剑阁,雄莫若夔 的美称,应该有一座军事题材博物馆和白帝城相呼应, 一文一武 更好地诠释三峡文化。”魏靖宇说。

春秋变换,魏靖宇常常出没在这座孤岛上,一点点为博物馆添砖加瓦,一点点为山体种花种草。“在一天,干一点,我的心不大,希望它越来越好,知道的人越来越多”。

七月的山城重庆,骄阳似火,高温炙烤。在重庆主城区嘉陵江边,记者在魏靖宇的工作室里又见到了这位古稀之年的老人,面容恬淡的他也有着烦心事。

虽然博物馆已被纳入白帝城景区,但景区间道路却未连通,再加之乘船交通不便,博物馆如同一个“孤岛”,从白帝城周转前来的游客不足10%。魏靖宇为景区之间架设索桥的事四处奔走,最近听闻县里终于同意这项提议,他的心里踏实了些。“等天气凉快一点,我就回去做这事。”老人说。

(图为瞿塘关博物馆全景图。博物馆供图)

在白帝城的另一侧,与之隔江相望的依斗门的对街,在一片颇具20世纪初三峡库区民居风貌的建筑中,坐落着赵贵林的诗城博物馆。71岁的赵贵林用了12年时间,与三峡江水不断上涨赛跑,“收藏全城破烂”建起这座民间博物馆。

“每天凌晨五点起床,乘公交赶到20多公里外,后来干脆独居在老县城一栋废弃的居民楼里。”被称为“破烂王”的赵贵林说,他就这样在拆迁烟尘笼罩的各处垃圾场寻找一件件宝贝。

“永安宫遗址一棵几成枯木的老黄葛树,差点被人当柴火烧了,被我要过来拉到博物馆,写上永安宫遗址古树。”赵贵林说。

老人的执着感动了很多人,诗城博物馆的馆藏也越来越丰富,如今15个展厅有几万件展品,包括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万波教授提供的奉节古人类和古动物化石资料及1909年夔关照片等。

面对每一个游客,赵贵林都不厌其烦地生动讲解。他说:“儿时和同学一路背诵唐诗,登到白帝城山顶,面对夔门咏诗一首,三人陶醉在那片彩云中,现在所做也只为了心中那一片彩云。”

从陆地到半岛再到孤岛,白帝城映射了三峡的历史文化变迁;从壮年到暮年,赵贵林和魏靖宇用几十载的时光述说了关乎三峡守望和人生梦想的故事。

两位古稀老人,隔着白帝城和长江水,耗尽家财并用心血维系着各自的博物馆,坚守着对三峡这片土地的深情与厚望,坚守着人生最后的时光与梦想,令人动容。

(原标题:“三峡老人”的文化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