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奥运名人访谈录|陆春龙:抓住梦想 不断前进

编者按:赛场之上突破自我,赛场之下不断思考。当辉煌已成过往,对于体育和人生,他们有着不同的感悟。新华体育即日起与中国奥委会、中国体育博物馆(中国奥林匹克博物馆)合作,推出30位奥运名将的访谈录,与您一起分享运动员们在赛场之外的人生感悟。

第二十五期的嘉宾为北京奥运会蹦床男子个人项目冠军陆春龙。

新华社北京7月30日新媒体专线

陆春龙,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蹦床冠军。

对于1989年出生的陆春龙来说,赢得奥运冠军是一个异常曲折的过程。陆春龙始终坚信,只要坚持前进,不断实现每一个小的目标,梦想就会离你越来越近。

   北京奥运会上,陆春龙(中)以41.00分的成绩夺得冠军。 新华社记者任珑摄

5岁那年,陆春龙遭遇了一次车祸,恢复了很长的时间。父亲一直担心车祸对他幼小的身体会造成更加深远的不利影响,所以当有体操教练看上还是幼儿园孩童的陆春龙时,父亲义无反顾地选择将他送去体校,希望通过体育锻炼强健他的体魄。

然而在体操项目中,陆春龙很快碰壁,进而转练了蹦床。

“我的蹦床运动开始在1998年的时候,算是第一批蹦床运动员,为什么练蹦床呢?因为我练之前,这个项目还没有,我刚开始练的是体操。练了三年体操,可是自身条件不是特别好,手臂不是特别直。就被体操淘汰了,然后又去练的技巧。练了一年技巧,也是因为手臂的关系,不太适合,也是一种机缘巧合,误打误撞练起了蹦床,因为我整个下肢的弹跳比较好,所以就试一试?然后一试就试到现在,”陆春龙回忆说。

“练蹦床以后,教练说我两腿不是一样长,也是因为车祸的关系,大概有一公分的差距。教练说这样的运动员还能去练蹦床吗?很不可思议,差一点把我退回家了。”

这个差点被教练送回家的孩子凭借自己的坚持努力,最终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参加奥运会的时候,我还是很紧张,虽然在备战奥运会的过程中,我有心理老师,我自己也不断调整自己心态。但是真的到了那一天的时候,还是很不一样,因为亲临现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决赛的那天晚上,所有的灯光都打开了,整个场馆非常明亮。我在候场准备过程当中,看到所有的灯一个个灭掉了,只留下聚焦中间蹦床的灯光,音乐一响起,整个候场的帘子一拉开,探灯直接打在头上,感觉眼前一片白,再往远处看就是一片漆黑,”陆春龙回忆说。

;北京奥运会上,陆春龙在男子蹦床决赛中。 新华社记者程敏摄

“然后当大的喇叭说中国运动员陆春龙的时候,全场山呼海啸般的声浪,此起彼伏,一下子就热血沸腾了。因为没有经历过一个两万人场馆的比赛,我当时才18、19岁,一下子就热血沸腾,脑子会出现短暂的空白,完全没有准备。”

(资料图)新华社记者林慧摄

即使在夺冠以后,陆春龙仍然没有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不敢相信自己得了冠军。回到房间,他躺在床上,把金牌拿出来,一会儿打开看一看,就把它放在枕头边上,自己依然是觉得不可思议。

陆春龙完成比赛后庆祝。 新华社记者王雷摄

“我大概用了两三天的时间,才慢慢缓过来,知道确实为中国和自己,为所有支持我的人夺得了这枚金牌,当时那种状态,完全是一种很兴奋、开心,甚至有些空白的状态,”陆春龙说。

“我想对青少年们说,在有梦想的条件下,一定要设立通往梦想的小目标。梦想可能离你很远,但是这些小小的目标离你很近。我今天完成一件事,我这个礼拜要完成一件事。每一个小的目标达到以后,都会给自己的信心有一个增强。不断向前进的时候,不知不觉你会觉得梦想不再是梦想,它离你很近。所以我想对青少年们说,一定要有小的目标,才能最终达到大的梦想。”

本稿件参考中国奥委会、中国体育博物馆(中国奥林匹克博物馆)的《中国奥运人语录》项目,以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TY039)。版权、原始视频和文字资料归中国奥委会、中国体育博物馆(中国奥林匹克博物馆)所有(http://www.olympic.cn/museum/yulu/),在此表示诚挚谢意。

编辑:吴俊宽 实习生段宛辰

版权归新华社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原标题:奥运名人访谈录|陆春龙:抓住梦想 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