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运动习惯应该从小建立

运动是个好习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应该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意识,而绝不仅仅是各层级运动会开幕式上的一句口号。而运动习惯的培养和其他好习惯的培养一样,需要从小抓起。

据媒体报道,在学生中实行运动打卡,已有清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试水。比如,北师大在刚刚发布的《关于落实我校开展本科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通知》中提出,大一学生每学期要在校内具备打卡考勤条件的运动场所自主锻炼不少于30次,大二及以上年级的学生,每学期不少于15次。而且,早晨的自主锻炼时长每次不少于20分钟,其余时间的自主锻炼时长每次不少于30分钟。《通知》要求,未完成学期课外自主锻炼次数的本科生,不得参与所在学年的三好学生等综合类奖学金,所在学期修读的体育课程成绩以缓考记录,待补足锻炼次数后予以补录。但是各高校试行的锻炼打卡制度,却遭到了学生们程度不一的吐槽。有学生表示,运动应该依靠自觉,有一定自由度,学校此举,有一种“强制”色彩,这就会让人觉得运动是为了完成任务,失去了运动的快乐和意义。还有学生透露,学校的运动要求,实际上已在执行过程中被大打折扣,有人为了快点完成任务,会穿着轮滑鞋去,还有骑自行车、滑滑板的。甚至有的学生还专门给学校要求安装的跑步APP“越狱”,以至于日常走路、上下楼梯都被计算成了运动量。

高校对学生的运动量提出硬性要求,绝对是件好事。若学生们全都能自觉自愿地进行体育运动,学校又何必推行打卡制度?相对于图书馆一座难求的普遍现象,运动场上的应付了事,正凸显出了我国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直至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偏重于文化课,忽略学生的体育训练与体能培养,由此累积,导致我国青少年普遍缺乏运动,体质偏差的现实。

想要改变这一现状,高校实行强制体育锻炼的方向没有错。但同时,学生体质问题,绝不是仅仅出现在高等教育阶段。一个学生,从进入小学开始,体育课就是必修课。但是,对于这一门必修课,有多少人像对待语数外一样给予足够的重视?不少小学,平均一天一节体育课都保证不了,而且,体育课还经常被当成机动时间被主科占用。笔者曾在某体育大学的体测中心观摩过针对小学生的专业体质测试,测试的结果是,绝大多数测试者,在学校接受到的体育教学非常不系统,相应年龄的运动技能远远达不到要求。这种现象,在初中阶段,其实也并没有得到解决。虽然中考有体育测试,并且分数占比不低,但是,9年义务教育中,体育教育的边缘化状态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这样的问题,一直积累到高考,然后把解题推给了高校。12年重文化轻体质的习惯,怎么可能在高校一蹴而就地解决?怎么能仅靠学校实行强制体育锻炼的制度来解决?高校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热情、想方设法在锻炼时间和方式上钻空子,难道与中小学阶段所学所感没有关系么?

因此,要真正解决学生体质问题,还是要着眼于从小建立运动习惯。中小学体育教学必须得到更多的时间,制定更系统的教学体系。有人说,现在学生们最需要的是减负,而不是再提高体育课的标准让学生们疲于应付。这话说对了一半。学生确实需要减负,但是要减的,是课业负担,是那些过难过深过早学习的内容,任何学习成果,都不应该以牺牲“革命的本钱”来获取。F102

(原标题:运动习惯应该从小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