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凉面

有着几百万人口的广元市,地域还算辽阔,但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有一样东西却是人们都爱不释“口”的。

才早上三四点,这个城市就慢慢地醒了。月光朦朦胧胧的,不是很亮。天上的星星有时一闪一闪的,像是瞌睡人的眼,懒懒的。稀稀落落的灯光在黑黢黢的夜里显得格外的耀眼。透过窗户,在灯光的照射下,两个黑影在厨房里不断地忙碌着。昨夜泡在水里的米(少许糯米和大量的籼米)已经泡的十分饱满,这米已经是放了几年的陈米,透着一点微黄,与灯光的对应下更相得益彰。两夫妇用打浆机将泡涨的米打着了米桨。在墙角,放着一个大石磨,几年前这口磨还是家里最主要的劳动力,男的就推着一圈一圈的转着,女的拿着勺将泡涨的米均匀的放到石磨眼里。浓白的米浆从打浆机里缓缓地流出来,像是一帘挂着的白玉。一大盆白玉就这样静静的躺着。

待米浆快要打到一半的时候,在灶上架上一口大铁锅,洗干净,同时将蒸笼也洗净。锅里掺上近满满的一大锅水,水烧开。把火烧的旺旺的,在蒸笼里垫上一层纱布,用小勺把米浆均匀的淋在蒸笼里,淋个五六个蒸笼就将其放在锅上。灶下的火红的像是傍晚的云霞,他窜动着,跳跃着。灶上的蒸笼“呜”、“呜”的响着,一辆远方驶来的火车,载着人们,载着梦。过上约十分钟,取下蒸笼,刚掀起蒸笼,一股热气冲了上来,紧接着一阵阵米香扑鼻而来。趁热拿起来一片片白玉,两面刷上清油,将其晾凉, 继续着下一笼的蒸制。

天空像是被谁刷出了一条跑道,泛起了白色。

蒸制已经完成。女的把他们装在三轮上。男的骑着三轮小心的进了城。到了摊位,他们迅速的摆好摊。这时,已经有赶着上班的人们在排队等着。“一碗少辣椒,大碗”、“两碗,辣点,带走”。“马上好!”这个城市已随着凉面的喧闹醒来了。

只见她先把米制品切成细的长条状,在碗里抓上一些豆芽,然后抓上满满的一碗,放上盐、味精、白糖、花椒粉,再浇上醋、酱油、香油,撒下几颗酥花生。紧接着就是一项秘密的法宝。在炉上煨着的蒜水,舀上一大勺淋在凉面上。最后,一大勺油辣子是少不了的,一碗红亮的凉面就好了。(有的地方会放泡菜或者剁细了的豆豉,不过我个人不是很喜欢。)端在手上,细细的拌匀了,嗍上一根,麻、辣、咸充斥舌尖,其后,一股鲜、甜、酸又回荡整个口腔。吃上一大口,花生的酥脆与两面的绵韧挑战着牙齿,久久不能平静。

其实,凉面的全称应该是广元热凉面,又叫女皇蒸凉面、夫妻米凉面。相传,在唐高宗时期,,工部尚书武士彟之女武媚娘,十四岁时,就被唐高宗选入宫中为才人,当时因君命难违,她不得不离开她自小青梅竹马的情郎常剑峰。武媚娘在幼时读书之余,常和剑峰一起游河湾,而河湾渡口有一家削面店,他们每次游河湾,总要到削面店吃上一碗。因此与店老板混的熟了,经常边吃边谈论面的制作,一段时间后也对此有了较深的了解。后来,他们想夏天要是有一种凉面该多好。于是便和面点老板一起实验,终于用米浆研制成了一种柔软可口、绵韧不粘的米凉面。媚娘和剑峰高兴的抱成一团,削面店师傅见此情景,便打趣这一对小情侣:这面不如就叫“夫妻米凉面”吧。恰巧这天又是媚娘的生日,夫妻米凉面就这样诞生了。由此传开,成为当地人人爱吃的的地方名食。后来,媚娘去了京都长安。虽然她与剑峰终未成为夫妻,但夫妻米凉面却被流传下来。

媚娘最后虽当了女皇帝,还恋恋不忘“夫妻米凉面”,每逢生日,必命御厨给她烹制一碗食用,这样一直到晚年。

听说广元凉面也只在广元才有,有很多人带着做凉面技艺的人到外面去创业,结果都是失败而归。因为在外做出的凉面总没有家乡的绵韧、Q劲。不知道是水质的原因还是媚娘的原因。

已到晌午,两口子骑着三轮又风尘仆仆的赶回家,匆匆吃完饭后,又开始准备明天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