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帮你解答"世纪之问"

爱因斯坦在许多人心中已成科学真理的代名词,但了解科学史的人都知道,爱因斯坦代表的经典物理学派与玻尔等人代表的量子学派之间的论战已近百年,许多问题还没有最后答案。

中国即将发射的

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将有可能帮助解决

关于量子纠缠的问题

在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总设计师朱振才(右四)、副总设计师周依林(左四)与工作人员在量子卫星旁合影留念(2016年5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什么是

量子纠缠

爱因斯坦1935年评论量子纠缠为

“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量子力学认为,两个处于量子纠缠态的粒子无论相隔多远,改变其中一个粒子的状态,另一个粒子的状态就会马上随之改变。这种状态之间的关联不需经典物理学中的力场或电场,其关联速度也可认为超过光速,这被称为“量子非定域性”

然而爱因斯坦并不相信这些

他对此表示怀疑

觉得这要能成立简直是

“见鬼了”

而中国即将发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正是“希望通过卫星的帮助更好地回答爱因斯坦的世纪之问”。

在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总设计师朱振才介绍量子卫星上的量子纠缠源(2016年5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在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内的量子模拟实验室拍摄的超冷原子光晶格平台的激光伺服系统。该平台可以人工操纵冷原子的量子状态,从而模拟一些难以操纵的、复杂物理系统的机制(2016年5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这颗卫星的一大任务是实现星地量子纠缠分发,在青海德令哈和云南丽江之间,或者青海德令哈与新疆乌鲁木齐之间,测试相距1200公里,被爱因斯坦称为“诡异的”量子纠缠现象。

量子纠缠分发

并不是卫星发射之后就能马上实现对量子非定域性的“终极检验”,“要实现自由意志的量子非定域检验,需要将量子纠缠的分发距离达到几十万公里的量级,比如在月球上也要有个量子的观测站,来实现地月之间的量子纠缠分发”。要达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所发展起来的技术,为这一终极目标迈出了关键一步。”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的陆朝阳教授告诉新华社记者。

这颗量子卫星

在建立量子通信网络方面

也具有巨大应用价值

量子保密通信量子卫星发射成功后将可以实现全球化的量子保密通信。量子通信的安全性基于量子物理基本原理,单光子的不可分割性和量子态的不可复制性保证了信息的不可窃听和不可破解,从原理上确保身份认证、传输加密以及数字签名等的无条件安全,可从根本上、永久性解决信息安全问题。

量子密钥分发

在量子保密通信上海总控中心内,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主任潘建伟院士演示实用化量子通信产品进行远距离保密通话(2016年5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目前

卫星的发射准备已基本完成

它被命名为

“墨子号”

正等待发射升空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正在安装外表面热控材料(2016年7月26日摄)。新华社发

进行太阳帆板展开试验准备(2016年7月30日摄)。新华社发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正在与运载火箭适配器对接(2016年8月3日摄)。新华社发

星罩组合体正在转运至发射塔架(2016年8月5日摄)。新华社发

星罩组合体吊装,与运载火箭对接(2016年8月5日摄)。新华社发

为什么叫“墨子号”?

墨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发现了光线沿直线传播,并设计了小孔成像实验,奠定了光通信、量子通信的基础。“就像国外有伽利略卫星、开普勒望远镜一样,以中国古代伟大科学先贤的名字来命名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将提升我国的文化自信。”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说。

部分图片由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提供

策划|金立旺

编辑|吕迅

(原标题:中国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帮你解答"世纪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