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作家连获雨果奖中国科幻站上世界舞台

新华社上海8月22日电(记者许晓青 强力静)与“中国女排重返奥运之巅”的好消息几乎同时到来,中国科幻界在北京时间21日收获了“另一枚奖牌”——“80后”女作家郝景芳凭借中篇小说《北京折叠》获得了由世界科幻协会颁发的雨果奖

(图为颁奖现场。来源:“未来事务管理局”提供)

这是中国科幻作家两年间连续第二次摘得雨果奖,这一奖项被比作“科幻界的诺贝尔奖”。得益于美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的精到翻译,去年8月,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第一部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提升了中国科幻的国际知名度。

短短一年,从长篇到中篇,从“60后”作家到“80后”新生代作家。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科幻正在站上世界舞台

(小标题)前所未有的机遇

“无论获奖与否,送郝景芳去美国参加颁奖仪式,是我们 未来局 的一项重要决定。”一周前,从事科幻文化传播的“未来事务管理局”负责人姬少亭告诉记者。

这家以“未来”命名的公司,正式启动大笔科幻版权贸易业务是在2016年。

2016年对于中国科幻而言,是一个重要时刻。

长篇科幻《三体》系列今年捷报频传。《三体》舞台剧首演,获得相当部分“粉丝”和观众的肯定;《三体》科幻大电影正加紧后期制作。

在美国堪萨斯城,郝景芳获颁“雨果奖”的同时,太平洋西岸的上海书展上,《三体》三部曲全套英文版的翻译出版工程宣告完工,正式与公众见面。

近千“粉丝”在书展现场排起长队,等候刘慈欣签名。

(图为刘慈欣在上海书展签售现场。新华社记者涂一帆摄)

“去年《三体》获雨果奖后,可以感受到,在国际科幻界,中国文化、中国科幻的存在感逐步提高了,这与我们国家的经济崛起也有着一定关联。”十多年来一路推动《三体》系列问世的《科幻世界》杂志副总编姚海军说。

“孵化”出《三体》的《科幻世界》杂志,创办于1979年,见证了改革开放后,科幻文学的起起伏伏。1991年该杂志编辑部还曾承办过世界科幻协会年会,培育了一代“60后”“70后”写手、“80后”“90后”读者。

郝景芳也是广义上的“科幻世界一代”,“80后”的她所创作的《北京折叠》严格意义上说是一部“软科幻”,故事探讨了城市社会发展的某种可能性,以警示未来。

“对中国科幻而言,今天迎来的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刘慈欣说。

他认为,中国人连续取得奖项本身,有偶然性,也包含必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幻工业化、产业化的开端真的到来了,这与几十年前的环境有了很大不同。

(小标题)增长与匮乏

外国人为什么突然爱看中国科幻?这个问题,刘慈欣和姚海军一直在思考。

作为中国科幻风向标之一,《三体》英文版自2014年11月11日上市,至2016年6月底,全球累计发行量超过16万册。《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都提到了这部作品,并给予较高的评价。

(图为最新出版的《三体》三部曲第三部英文版。来源: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提供)

姚海军认为,一方面,《三体》系列的翻译通过专业化的渠道推进,这为中国科幻与西方世界建立起桥梁;更重要的是,从《三体》中,一些美国读者试图推测未来中国的图景,这就好像“解密”中国一样。

不过刘慈欣坦言,就中国科幻而言,目前最大的读者群依然在国内。而且中国的科幻产业仍在一个初级阶段,亟待建立工业化的体系。

一方面,相当一部分观众青睐《星际迷航》《火星救援》等海外科幻电影大片,并对国产科幻大片充满期待;另一方面,一些互联网企业领军人物也爱看《三体》等作品,科幻开始成为资本和网络新贵追逐的目标,这令一个全新的科幻市场逐步壮大起来。

上海书展上,刘慈欣多次提起自己出席美国科幻与奇幻作家协会会议时曾被“深深震撼”。

“原本以为一个科幻作家的内部聚会,大概也就二三十人,没想到一进门就看到数千人,他们全都是全美各地的科幻作家、写手。”他告诉记者。

据“未来事务管理局”调查,中国科幻的产业化规模依然较小,读者叫得出名字的作家、写手还只有约30人,核心层的职业科幻作家不到10人,可以从事科幻编剧、制片、项目管理的资深人员更是稀缺。

“先要有生产规模、制作标准,才能让更多人才和作品冒出来。如果核心层的科幻作家用十个指头就能数完,这就明显匮乏了,我们在看到中国科幻的 增长 同时,也要看到短板。”刘慈欣说。

(小标题)未来征途是“星辰大海”

刘慈欣认为,《三体》等能被世界的眼光所瞩目,本身也有偶然性。“一个国家的科幻文学和相关产业发展,不能单靠这种偶然性,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科幻、中国人更爱读本土科幻,先要扩大科幻作者的基数。”

而在未来事务管理局的规划中,设想搭建起中国科幻人才的“孵化器”迫在眉睫。“不仅要培育专门面向未来的职业科幻作家,还要有科幻编剧、评论人、制作人,等等。”姬少亭认为,“孵化作者和孵化读者,同样重要。”

“科幻如何吸引年轻一代是最大的挑战。”英国科幻作家伊恩·麦克唐纳德在上海书展上提醒中国同行。

刘慈欣也认为,随着信息传播和更新的加速,要写出打动读者的作品,变得越来越不容易。展望未来,中国科幻不一定都是“硬科幻”,也可以是类似郝景芳等探讨社会发展的“软科幻”。

让科幻界欣慰的是,近年来,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一系列基础物理研究领域的新名词、新实践正刷新中国人对科技的认知,这也被认为是中国科幻有望站在世界更前沿的知识储备保障。

郝景芳认为,自己的获奖有助于科幻在国内慢慢变热。她透露未来的创作计划之一是把《北京折叠》这个故事写完,按照一开始的想法,变成一个长篇。

(原标题:中国作家连获雨果奖 中国科幻站上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