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短评:“送清凉”不能一劳永逸

新华社南昌8月22日电题:“送清凉”不能一劳永逸

新华社记者 程迪

中央气象台两个月49次发布高温预警,多地室外温度直逼40摄氏度。我们看到,在一些地方曾经让人心酸的劳动者汗流浃背的画面,被智能高效的“新面孔”所刷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用上了无人机喷洒农药、油企工人不用围着“火炉”打转;智能巡检机器人让电力工人减少酷暑中巡检暴晒……这些新气象为防暑降温工作带来新思路。

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这种极端天气里,更多的劳动者,特别是户外劳动者仍然十分辛苦。

我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已经发布,创新将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政府和企业应充分利用高端技术应用与产业转型升级叠加发力,在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更能让劳动者的生产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

面对高温,今年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制定了高温津贴标准,为劳动送来“清凉”。但实际发放名目、标准等差异很大,还有违规以防暑饮料充抵高温津贴,不少中小企业的高温津贴甚至变成“纸上清凉”。

高温下劳动者权益保障是绕不过的当务之急。避免高温津贴发放的尴尬,切实保障高温天气劳动者的权益,化解“冷热不均”,一方面亟待加强高温补贴发放监管,另一方面则需要地方政府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调整机制,对高温津贴的发放做出明确具体的办法。

传统行业受制于环境影响较大,户外劳动者承受高温不可避免,这需要政府和社会提升公共服务意识,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他们的状态得到改善,把防暑降温等关怀政策、防护措施切实落到实处。

做到这些,除了破除“纸上清凉”,还需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久久为功,让劳动者能从容应对各种极端天气里的劳作。

(原标题:短评:“送清凉”不能一劳永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