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杭州的中外交流印记:从观光行者到文化使者

  杭州西湖湖滨马可·波罗像。

新华社杭州8月22日电(记者 冯源)在杭州西湖湖滨,马可·波罗的塑像是一道不可忽视的人文景观:头戴软帽,颏蓄浓须,身披长袍,右手执笔,左手捧书——这是想象中的马可·波罗形象,他是杭州市民心目中一名亲切的“老外”。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杭州的内容占到了全书的1/15,他向欧洲介绍了一座名叫 行在 的 天城 。”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龚缨晏教授说。行在,即天子所在之地,是南宋对杭州的正式定位。

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楼毅生告诉记者,虽然有学者对马可·波罗是否来过杭州甚至中国有不同意见,但是学界的主流意见还是确认了《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

在马可·波罗的笔下,杭州“均系是世界上最为雄伟、壮丽的城市……位于一个清澈的淡水湖和一条宽阔的大河之间……城内居民的住宅建造精美,装饰华丽……有不计其数的店铺,还有十大市场……这些市场每天都有种类繁多的蔬菜水果出售……丝绸特多,多数人以此为衣”。

在马可·波罗之后,他的同胞鄂多立克也来到了杭州。在他的著作《鄂多立克东游录》中,这位中世纪旅行家赞叹道:“它是世上所有最大和最高贵的城市,并且是最好的通商地……它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确实大到我简直不敢谈它,若不是我在威尼斯遇见很多曾到过那里的人。”

“中世纪有 世界四大旅行家 的说法,他们有三位来过杭州,除了马可·波罗和鄂多立克之外,还有一位是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可见杭州当时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中的地位。”楼毅生说。

楼毅生说,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由于西域和中亚陆路交通被战乱阻碍,海上丝绸之路随着航海技术的发达日益兴隆,杭州是大运河的终点,周边地区是丝绸、茶叶、瓷器等大宗外贸商品的产地,且较少受到战火波及,因此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达。到了元朝,蒙古大军纵横欧亚大陆,进一步打通了陆路海路交通,杭州更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到了明朝末年,在马可·波罗造访杭州300多年后,当时欧洲人对他的游记已争论不休,另一个意大利人、耶稣会会士卫匡国在《中国新图志》中向欧洲确认了“天城”的存在:“为了防止欧洲的宇宙学家浪费时间而荒谬地去寻找马可·波罗提到的行在城,我将在此撰写有关它的文字,而这是连世界百科全书都无法想象的。这是一个美丽宜人的湖……人们都不知道应该如何赞颂大自然那绝妙的典雅或艺术之作。”

“许多人都知道马可·波罗,还有不少人也知道利玛窦,但是对于卫匡国,我们也不能忽视他的贡献。”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博士俞强介绍说,卫匡国是欧洲早期的著名汉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是最早把中国历史学和地理学介绍到欧洲的学者。

“卫匡国这一代人扮演着中欧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他们既把欧洲的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又把中国的思想文化介绍到欧洲,从而在欧洲引发了 中国热 ,并影响到伏尔泰、莱布尼茨、康德等哲人的思想。在艺术史上,著名的洛可可风格也受到中国园林的影响。”俞强说。

“晚明时期,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欧洲传教士来华,掀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新一轮高潮。虽然利玛窦本人没有来过,但是他的不少同事都到过杭州。当时,杭州的对外氛围是比较宽松的,他们在这里也得到了善待。”楼毅生说。

(原标题:杭州的中外交流印记:从观光行者到文化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