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罗麦杯”第二届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落幕

时速可达6000公里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全天候可定点降落的无人机,可不间断飞行的飞行器……23日,“罗麦杯”第二届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在国防科技大学落下帷幕,多台“未来飞行器”在大赛上亮相。经过两天激烈角逐,来自国防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解放军装备学院的10件参赛作品,从晋级总决赛的92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国防科技大学以3个一等奖的优异成绩位居参赛单位榜首。

“罗麦杯”第二届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以“创新改变未来”为理念,围绕飞行器技术创新,有效增强广大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与发掘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本届大赛初赛共收到全国各高校及研究所作品500余件,最终评选出92件作品进入决赛,充分展现了我国研究生在未来飞行器设计与技术创新风采。

装备学院沈怀荣教授,北航杨超教授,南航昂海松教授,航天五院果琳丽研究员,航天六院张蒙正研究员为二等奖获奖团队颁奖

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苏成民宣布一等奖名单

因为受到昆虫扑翼形式的启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Sunday”团队设计了一款名为“炫蜂”的微型飞行器,这款飞行器最大的特色是结合了扑翼和旋翼两种构型的优点,安装有一对反对称扑翼,其扑动产生的力矩驱动机翼旋转,扑动和旋动促使飞行器升高飞行。

据该团队队长安琦介绍,未来,这一微型飞行器在军事上,可实现单兵侦察现场放飞等任务。而在民用上,在类似地震等危险地质灾情发生时,它可充当“侦察员”,钻入孔洞里完成设定的任务,为现场救援提供帮助。

其中,此次参赛的“不死鸟”临近空间长航时太阳能飞行器,其飞行区域介于传统飞行器与航天器之间,采用太阳能作为能量来源,具有持续工作时间长、飞行高度适中、覆盖范围广等特点。

本届大赛参赛单位,人数与作品数量大幅增长,参赛人员类型多元化,参赛作品设计的领域广。作品质量高,很多作品创意新颖,令人耳目一新,相当一部分作品还完成了技术实现和飞行验证,在前沿创新的同时又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大赛顺应国家军民融合的发展大势,为加速优秀作品成果转化提供了优质平台和无限可能。

看峥嵘往日,我们飞天逐月,聚智创新!

望锦绣未来,我们矢志空天,豪情满怀!

精彩纷呈的作品值得我们欣喜和骄傲,创新的未来更让我们充满憧憬和希望。在掌声齐鸣中,“罗麦杯”第二届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闭幕式暨颁奖典礼顺利落幕。

(原标题:“罗麦杯”第二届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