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百年发展:中国科幻产业守望黄金时代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记者张春晓 刘伟)从1904年中国首部原创科幻小说《月球殖民地小说》在《绣像小说》上刊载,到中国科幻作家一年内两次斩获雨果奖,中国科幻在百年中实现了令人振奋的发展。

然而,业内人士在此间举办的“2016中国科幻季”上指出,中国科幻基础相对薄弱,若要推动科幻产业的繁荣,必须培养出更多专业人才,推出更多有影响力的精品。

“我们的科幻创作人员还很匮乏,作品精品还太少,公众对科幻关注度并不高,对科幻产业促进创新发展的重要性理解还不够,产业链无法通过市场的手段有效链接,我们缺乏真正权威的、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与国际接轨的科幻方面的平台和组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副部长周世文说。

一个国家科幻产业的发展状况可以通过出版和影视两个主要指标来衡量。据科协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出版长篇科幻图书150-200种,大多为引进,国内原创长篇仅40种左右,而美国每年出版科幻图书达2000种,原创率近70%。与此同时,中国科幻作家数量仅为200人左右,而美国有约2000人。

  姚海军在“2016中国科幻季”。

“在我国,科幻产业这个概念被正式提出不过是最近几年的事。刘慈欣《三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在2010年出版前,我们的科幻基本处于杂志时代,科幻的商业价值没有被充分发掘,图书出版领域缺少畅销书。”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辑姚海军说。

姚海军指出,2010年后,中国科幻在还没有完全从杂志时代自然过渡到图书时代的前提下,伴随着爆发式的市场需求,突然呈现出游戏、出版、动漫、影视并行发展的态势。

不过,导演、制片人阿甘认为,对中国电影人和电影制作来说,科幻题材是一个非常陌生的领域,要把科幻小说的成功案例转化为影像方面的成功,短期内还是个摸索的过程,“这个过程会以很多作品的失败为基础”。

虽然中国科幻产业面临很多问题,各个方向的发育还不太完全,系统性不够,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科幻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未来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

据推算,中国目前科幻迷大约有100万人,泛科幻读者、观众与游戏玩家大约有8000万人。

  陈楸帆在“2016中国科幻季”。

“中国科幻最宝贵的优势是读者特别年轻、有热情,对于各种科幻题材和形式接受程度非常高。放眼全球,中国科幻即将迎来最黄金的时代。”科幻作家陈楸帆说。

在科幻作家宝树看来,中国科幻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位置,翻译了大量美国和日本的科幻作品,可以博采众家之长。此外,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时代的激荡也会为科幻发展提供重要助力。

近年来,中国科幻图书销量快速增长,同时涌现出科幻电影投资热潮。据姚海军介绍,今年前八个月,科幻电影备案立项数量达到85部。

“现在科幻电影拍摄经验积累比较少,但我国科幻电影总是要向前发展,因为市场有强烈需求。”姚海军说。

业内人士表示,实现中国科幻产业的繁荣,重点要培养更多科幻作家、产出科幻精品、扩大科幻迷群体、利用好互联网平台等,使得出版、影视、游戏等各个环节都有既具备行业素养又了解和热爱科幻的专业人士。

阅文集团高级副总裁张蓉认为,如果有一个中国故事,从书到影视作品都大受欢迎,并衍生了一系列周边产品,成为现象级、覆盖全产业链的作品,就可以称之为中国科幻产业繁荣的标志性事件。

“我们可能会创造出一种不同于美国、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模式、新路径,当然前提是不要急功近利,克服基础薄弱、系统性不足的基础问题。”姚海军说。(图片由新华社李一博提供。)

(原标题:百年发展:中国科幻产业守望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