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正视抑郁症致力减少自杀悲剧

新华社重庆9月10日电(记者陈舒 黎华玲)身家数亿的王猛(化名)已经八年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了。

“项目在手上想推都推不掉,想放下可是找不到人来继续做事。”说起自己睡不着觉的原因,王猛也有不少无奈。

可是在他的司机小李看来,他的老板似乎生病了。“他的车已经用了快十年了,仍见不得一点老旧。每天操心的事情太多了,连公司洗手间的味道好不好闻这种小事他都要亲自过问。”小李说,总觉得王总情绪不高,对一些小事容易焦虑。

王猛被医生诊断为“抑郁症”患者:显著而持久的心情低落、思维迟缓和身体的疲劳衰弱,常伴有焦虑和无助感。

八年来,王猛一有空就会去瞿伟那里做心理咨询和病情治疗。

瞿伟是第三军医大学重庆西南医院临床心理科的主任,接触抑郁症已逾20年。她告诉记者,王先生的病例十分普遍。目前中国的抑郁症患者中,普通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和低龄患者的人数较过去显著增多,且中国抑郁症的整体发病率迅速攀升。

(图为西南医院开设的抑郁康复课堂。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世卫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抑郁症自杀死亡人数高达100万。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病,而在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达9000万。

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抑郁症是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重度抑郁症患者中15%的人有过自杀行为。”瞿伟告诉记者,希望能借助这个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并防治抑郁症。

医学认为,遗传和环境因素是抑郁症的主要成因。“但需要明确的是,抑郁的情绪每个人都会有,而病理性抑郁才是我们常说的抑郁症。此外,遗传并不意味着有家族抑郁史的就一定会得病,抑郁症一定程度上来说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瞿伟说。

瞿伟说:“除了共通的情感创伤导致的原因外,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则更为多元和复杂,其中低龄化患者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受父母的焦虑影响。”

初中生小敏(化名)说:“爸爸妈妈总对我说,我的同学们会影响我以后升学。我现在每天在学校,都觉得我那些同学是敌人,所以我一句话都不想和他们说,看到他们我就心烦低落。”

“中国学生常常面临着较大的学业和升学压力,近几年中高考前后,来就诊的年轻患者明显增多。”瞿伟说,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认识并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并尝试借助医学手段来治疗。

据了解,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患者及其家属的“病耻感”,是阻碍患者接受治疗的“绊脚石”。即便患者已经认识到抑郁症是疾病,但由于社会对精神疾病普遍存在歧视和偏见而不敢去面对。

“如今,这一现象已经明显好转。”瞿伟说,“90年代刚开始门诊时每天来心理筛查和咨询的只有2、3个人,而现在光上周日上午半天就有72个病人来做筛查,而且很多都是家人陪同前来的。”

日前,中国出台《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强调加强精神疾病防治,明确提出“加强对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孤独症等主要致残性精神疾病的筛查识别和治疗康复”。

“我们会定期在院内为抑郁症患者开设康复课堂,来上课的人都听的很认真,同时也开发出了适合大众使用的自我测试心理的筛查量表。”瞿伟说,重庆市还在一些区县开设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加大基层精神疾病治疗力度。

瞿伟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抑郁症的严重性,未来必然会有更大的改观。“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医护人员投入到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同时加大力度培训提高基层、社区医护人员的临床心理治疗水平。”

(原标题:中国正视抑郁症 致力减少自杀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