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望月怀人是寄托一种乡愁

在网上搜索“中秋节”三个字,蹦出的先是放假日期以及简单的科普,接着就是一连串的月饼促销,样式纷杂,颜色绚烂,从各个老字号到各种私人订制,照片无不引人垂涎,说明词天花乱坠,包装精美得令人眼花缭乱……真不知这到底是中秋节还是月饼节了。对于中秋节,圆圆的月亮以及它的各种美丽传说似乎离我们已越来越远,反而张口就来的是“哪家的月饼好吃?”“是冰皮的好还是面皮的好?”……难道我们的中秋节就只剩下吃了吗?

回溯历史,早在周朝就有“秋暮夕月”的活动,中秋的起源是与农业息息相关的。中秋正值五谷丰登时节,古人为庆祝丰收而祭月祈福,感谢上苍的垂怜,保佑一年的风调雨顺,举行盛大的活动,设置香案,摆上丰收的果实作为祭品,于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

民间赏月活动大约始于魏晋时期,赏月逐渐演变为人们的共同认知,唐诗中广有记载,宋朝时更为流行。《东京梦华录》中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每逢中秋之夜,京城所有店家都重新装点门面,出售新鲜的蔬果,夜市纷繁热闹,家家添酒设宴,阖家团圆,共叙团聚与思念之情。

明清以后,中秋节的活动也就大致定下来了,赏月、团圆、吃月饼……再加之各地风俗不同,愈加异彩纷呈。中秋节原本庆丰收的目的被逐渐淡化,团圆的意味越来越浓,纵使亲人不在身旁,也要共赏一轮明月,以传递思念之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如今,随着视频通话等各种通讯设备的空前普及,“天涯咫尺”已成为现实,住在鳞次栉比的都市里的我们,仰望头顶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再叙中秋,除去张口闭口的月饼,难道就没有别的更令我们关注与思考的了吗?

本文作者女,出生于2000年3月,现就读于北京五中高三(8)班。

(原标题:望月怀人是寄托一种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