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1854—1921)原名宗光,后改名复,是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在他所处的黑暗而充满屈辱的时代,严复放眼世界寻找智慧,他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尤其是他翻译的《天演论》宣扬“优胜劣败”的进化论公式,在中国屡战屡败之后,在庚子、辛丑大耻辱之后,给了迷茫的国人一个当头棒喝,给了无数国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同时也奠定了他百年中国启蒙思想家的地位。其风格和思想影响了后来的一大批著名人士,得到了包括梁启超、毛泽东、习近平等人的高度评价,这些评价完全可以作为我们理解和透视严复复杂人生经历和思想的一个窗口,本文选取了十位名人对严复的评价对严复其人及其思想加以介绍,以飨读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严复故居

康有为评

康有为称赞严复是“精通西学第一人”。严复1854年出生于福建福州,1867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严复与其他11位由福州船政学堂选派学习海军的留学生来到了英国的朴次茅斯,随即进入当地的学校学习5个月。1877年9月,严复与其他5名同学转入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他在英国期间的经历相当复杂,除了个人课业外,还自由地接触当时西方的其他科技、社会、民俗、建筑、市政等多方面,亦广泛接触英国社会各方面民情物状。通过对19世纪英国的资本主义文化思想与生活切身的认识和体验,严复更清楚地了解到一个现代化社会的结构及其运作的原理,大大改变了其固有的文化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严复的留英经历,形成他日后事业的路向和近代化思想的基础,他以西学启蒙国人,通过教育,提升人民的素质,循序渐进地使中国社会与世界现代文明接轨,从而富强祖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精通西学第一人”。

梁启超评

梁启超称赞严复“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梁启超也是近代中国一位在中学和西学上都造诣很深的大家,同时也是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梁启超对严复推崇备至,他曾说:“天下之知我而能教我者,舍父师之外,无如严先生”,可见严复在梁启超心目中的地位,由此也可管窥严复思想在当时整个中国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华民族面临着被瓜分和亡国灭种的危险,康有为等一批有识之士开始谋求变法,寄希望于通过变法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而推动维新运动、变法图强,亟需理论上的支持,虽然康有为将中国传统治国理念与西方君主立宪等思想相结合写出了《孔子改制考》、《日本变政考》、《大同书》等来为变法进行理论宣传,但还远远不足以影响到当时“民智未开”的国人。在此之际,严复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主张变法维新、武装抗击外来侵略,后来又于1897年开始将《天演论》在《国闻报》报上连续发表,对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对于当时的维新运动和戊戌变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得到了时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敬重和好评。

胡适评

胡适同样认为:“严复是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严复非常推崇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他将达尔文、赫胥黎、斯宾塞等人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进行巧妙糅合,并以当时读书界喜闻乐见的古文文体作为媒介,使西洋新知识的“义理”(进化论)与华夏旧学问(儒释道)的“辞章”融为一体,从而开启了近代启蒙新思想的大局。尤其是严复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观念传达到了国人的心中,对于当时还信奉“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国人来说,可谓是在思想上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胡适说:“自从《天演论》出版以后,中国学者才知道,(西方)除了枪炮兵船之外,还有精到的哲学思想供我们采用。”《天演论》问世后,有的学校以《天演论》为教材,有的教师以“物竞”、“天择”为作文题目,当时很多的读书人喜欢用“竞存”、“天择”作为自己儿女的名字,胡适的名字也是这种风气之下的“纪念品”,胡适深受严复思想的影响,把名和字都改了,名“适”、字“适之”,就是取自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严复翻译的《法意》一书

鲁迅评

鲁迅认为严复“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锐敏的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开始“打开国门看世界”,努力探寻西方富强的根源,以“拯黎明于水火,扬中华于列国”。魏源认为当时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科学技术的落后,当时诸如林则徐,李鸿章,张之洞等等一批开明的封建官僚和知识分子也是做如此认识,因而开展了“洋务运动”以期实现国家富强、社会昌盛;而以康有为、孙中山为代表的维新派和革命派人士则看到了中国在制度上的落后,主张从船坚炮利、生化光电的洋务思潮转向学习西方政治体制;而严复则敏锐的感觉到欲想从根本上改造中国,必先从思想和精神上改造吾国民。1899年,严复在致张元济的一封谈论翻译的长信中写道:“复自客秋以来,仰观天时,俯察人事,但觉一无可为。然终谓民智不开,则守旧维新两无一可。”他认为,应以西学为主要内容,疗救当时中国的愚昧与落后。

严复因此提出要开启“民力、民智、民德”,以推动“人的近代化”,达到改造国民性的目的。

严复出版《天演论》的当年,18岁的鲁迅正在南京读书,鲁迅用了三个月的津贴购得《天演论》,“一口气读下去”,大受启蒙,从此也走上了“窃火者”之路。20年过去之后,鲁迅看到社会的现实状况跟严复当年书中所说的并没有多大变化,因而生出感慨来,“严又陵究竟是‘做’过赫胥黎《天演论》的,的确与众不同,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锐敏的人。”

严复翻译天演论的手稿和序言

蔡元培评

蔡元培评价严复说“严复在那时选书的标准同译书的方法,至今还觉得很可佩服的,在甲午战败后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将西学“探本溯源”,有针地性介绍给国人的,唯有严复一人,而且,从严译中分明可以看到,他谋求的不是修修补补,而是根本上的变革。”严复在翻译西方著作的过程中,并不是直接翻译,而是通过添加按语、解释或评价的方式,借西方著名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著作表达自己的思想,阐述着自己的观点。严复选择翻译的原书,是认定先后缓急和时势之需要而翻译,故每译一书都含有极深远的用意,是带有很强目的性的翻译。

严复在翻译理论上,提出了“信达雅”的标准,就是指翻译作品内容忠实于原文,文辞要畅达,而且要有文采。自严复首标“译事三难:信、达、雅”之后,又有“忠实、通顺和美”、“不增不减”、“神似”、“化”等说法提出,但“这种种的说法似乎都还或近或远地在‘信达雅’的树荫下乘凉。”

毛泽东评

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之一。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毛泽东把严复和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并列,称之为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四个代表人物之一。严复曾留学英国格林尼次海军大学,严复不受海军专业所限,主要学习“高等算学、格致、海军战术、海战、公法及建筑海军炮台诸学术”。此外还学习电学、化学、汽机、绘图、炮弹情形等科目,而且“考课屡列优等”。严复还利用其他学员上英舰实习的机会,独自考察英国城市、议会、法院等运作情况,深入法庭“观审听狱”,深刻系统地领悟了西方先进思想并将这些思想介绍到中国,唤醒了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被严复尊为导师的郭嵩焘对严复极为赏识,曾评价说:“严又陵诘西洋学术之精深,而苦穷年莫能殚其业。”

习近平评

习近平称赞“严复的科学与爱国思想仍不过时。”习近平曾两次为纪念严复论文集撰写序言,1997年12月,福州市召开了《严复与中国近代化》学术研讨会,时为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为此次研讨会题词称赞严复:“严谨治学,首倡变革。追求真理,爱国兴邦。”2001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科学与爱国——严复思想新探》一书,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担任该书主编,并作序。习近平称赞严复高举科学与爱国两面大旗,以“开民智”、“鼓民力”、“新民德”为己任,高声疾呼,以高度的爱国热忱,针砭时弊,抨击封建专制,鼓吹变法维新,投入救亡图存斗争之中,严复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和翻译家,他的《天演论》等一系列译著唤起了国人奋起挽救民族危亡的意识,警醒了国人。严复是最早主张废除八股的知识分子之一,他主张办新式学校,反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主张“体用一致”,引进西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同时还极力倡导妇女教育。

李克强评

李克强评严复“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严复”。2015年4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福州考察时专程来到严复故居进行考察。李克强在考察时指出,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严复。严复学贯中西,是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向国人翻译介绍西学,启蒙了几代中国人,同时又葆有一颗纯正的“中国心”。严复忧国忧民,具有强烈的反侵略爱国思想,甲午战争期间,他极力主战,猛烈批驳一些主和派人士,在此期间,严复以高度的爱国热忱连续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和《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吹响“尊民叛君、尊今叛古”的号角,以警醒国人,企求“治国明民”之道,挽救民族危机。可以说,严复的一生,首先是爱国的一生,他的一切寻求,一切进取、一切成功,都是与其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分不开的。

王栻评

王栻是著名历史学家,《严复传》、《严复集》作者,其在《严复与严译名著》一文中写到:“我们可以大胆地说: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这位43岁的北洋水师学堂校长,对于西洋学问造诣之高,对于西洋社会了解之深,不仅远非李鸿章、郭嵩焘、张之洞等洋务派人物可比,就是那些甲午战争前曾经到过外国的维新派人物,如王韬、郑观应、何启之流,甲午战争后领导整个维新运动的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们,也都不能望其项背。”

郎咸平评

郎咸平评价严复说:“他最后只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颗耀眼的彗星。他的悲剧就是在当时特殊环境下,他是唯一有能力了解西方浩瀚的哲学思想的中国人。但老天爷开了中国一个大玩笑,让他止步于“天演论”和以英国哲学思想为主的翻译工作。如果他向右进一步就能进入孕育军国主义的斯宾塞思想,向前进一步就能进入孕育现代法治化主义的康德思想,向左一步就能迸入孕育了社会主义的黒格尔马克思思想。但是,当时甚至到如今的中国都难以理解他深邃思想,从而造成后继无人的宭境,因此使得他的止步,让今天的中国都缺乏一个指导中国往何处去的哲学思想,只有读懂严复的悲剧,才能理解中国如今的悲哀。”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时至今日,严复的科学与爱国思想仍不过时。”作为一位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先驱,在他身上表现了作为一个先进中国人的非凡的见识和勇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缅怀贤哲,汲取力量,继承和发扬严复的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创新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