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敦煌丝绸之路国际文博会:八音合奏丝路新乐章

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玉门关小方盘城遗址(9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千百年来,敦煌以得天独厚的文化宝藏,记录了丝绸之路的兴衰,见证着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伴随“一带一路”推进和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召开,敦煌再次站在丝路舞台聚光灯下。

打开古代丝路的记忆之门

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友谊之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唤醒沿线国家的共同记忆。

地处古丝绸之路咽喉要地的敦煌,正是打开这记忆之门的一把钥匙。

今年8月下旬,韩国学者金相国和金德洙带着他们的新论文《敦煌莫高窟〈五台山图〉对韩中佛教交流的渊源关系考》来到敦煌。在纪念敦煌莫高窟创建16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他们交流了研究心得,指出莫高窟第61窟的《五台山图》中的“新罗王塔”,是记载中韩佛教渊源关系的重要例证。

9月7日,古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阳关大道遗址。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奉命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由此被“凿空”。从此“使者相望于道”“商旅相继”,古老的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联系。

在莫高窟第323窟中,绘制于唐代的“张骞出使西域图”,用演绎的佛教故事,再现了张骞的功绩。

透过敦煌打开的丝路历史之门,可以看到,千百年来,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民,长期活跃在这条带状舞台上。

“中国的张骞、玄奘,西域诸国的竺法护、鸠摩罗什,波斯的阿罗本,新罗的慧超,日本的圆仁,意大利的马可波罗……”李正宇认为,这些古代名人尽管生活时代不同、历史角色不同,但都为丝绸之路的繁盛做出了贡献。

他们中有的在敦煌的大漠戈壁中留下了足迹,有的被描绘在了敦煌4.5万平方米的壁画中,有的则在藏经洞出土的5万卷文书中有记载。

中国“一带一路”倡仪提出后,得到了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我国与沿线30多个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协议。

9月18日,来自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模特身着“一带一路”元素的设计作品进行时装秀。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这是希腊犍陀罗风格的雕塑,这是印度马图拉风格的衣饰,这是帕提亚式的射箭图,这是波斯联珠纹样,这是从埃及传来的箜篌。”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赵声良一边翻看着《敦煌石窟画册》,一边说,“敦煌艺术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这是莫高窟第220窟舞乐图。新华社发(孙志军摄)

透过这些文献,研究者发现,古代敦煌多民族共存、多宗教流行。除佛教外,在敦煌扎根发芽的还有摩尼教、景教、祆教,他们在较长时间内,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和平相处。

“藏经洞的宗教文献显示,敦煌人对不同信仰的包容令人惊叹。”美国学者芮乐伟·韩森说,不同语言文字和信仰都得到尊重,充分体现了丝绸之路国际化的特色。

走出敦煌石窟,古代的敦煌更是一个国际都会。市场上销售的商品中,有出自中国的丝绸,中亚的胡精,印度的香料,波斯的织锦,罗马的玻璃器皿等。就连流通的货币中,一度有东罗马“金钱”、萨珊波斯“银币”。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中,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

这是法国国家图书馆藏的敦煌藏经洞出土的于阗王致沙州大王曹元忠信。新华社发(孙志军摄)

文化交流交汇交融的重镇与高地

“一带一路”的吸引力,在于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在于造福沿线国家和人民。

9月9日,这是航拍的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这是全国唯一以国际文化交流为主题的综合性博览会,每年举办一届。”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组委会副主任、甘肃省委副书记欧阳坚说,已经确定有85个国家、5个国际组织的95个外国代表团以及66个国外机构应邀参加。

在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上,共有5个分论坛和5个专项论坛,其中主题为“敦煌文化的当代价值”的分论坛格外引人注目。

“回到历史中去认识历史,来到现实中来思考当下与未来。或许,我们能更深入地探究古人的精神世界,获得更多智慧。”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说,“一带一路”提出了非常好的愿景,这是敦煌保护研究的机遇,也是敦煌文化价值服务于当代的机遇。

9月12日,观众在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文化年展预展上参观精品文物。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新丝路,新梦想,新舞台,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举办,搭起了文化交流的纽带,奏响了合作发展的乐章。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李并成认为,敦煌必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交流交汇交融的重镇与高地。

记者:王艳明、张钦、张玉洁

新媒体编辑:李明、宋玉萌、张晨霖

(原标题:敦煌丝绸之路国际文博会:八音合奏丝路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