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甘肃:一手关停小煤矿 一手勾勒“绿色”路径

9月1日,甘肃省公布了2016年第二批关闭落后煤矿名单,兰州市红古区獐儿沟煤矿等13处煤矿被强制关闭。

上一次公布关闭煤矿名单的时间,发生在今年4月,甘肃石门沟煤业有限公司石门沟井和甘肃兴隆煤业有限公司等30家年产9万吨(及以下)小煤矿被强制淘汰。

记者从甘肃省政府办公厅获悉,年底前至未来3年内,还将会有新一批的关闭落后煤矿的名单公布。

“关闭落后煤矿已是大势所趋,一手抓关停、一手要抓绿色发展。”在逐步淘汰落后煤矿的同时,甘肃省也正在为煤矿企业寻找绿色发展的路径,按照甘肃省“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到2020年以绿色开采为主导的新型煤矿企业格局将在当地呼之欲出。

百余家煤矿陆续关闭

根据2015年底的统计,甘肃省共有各类煤矿154处,其中120万吨以上的煤矿22处,30万吨~120万吨的煤矿38处,30万吨以下的煤矿94处。

按照省政府确定的目标,年产能小于30万吨且发生重大及以上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煤矿,年产能15万吨及以下且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煤矿,以及采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采煤方法、工艺且无法实施技术改造的煤矿,在未来3年内都将逐步淘汰。

此举意味着将有近百家煤企面临关闭。

建成于1958年的兰州红古区獐儿沟煤矿,目前的年产能力保持在30万吨。原本是一处可保留的煤矿,但是长期以来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决定了企业终将被关闭的命运。

今年初,甘肃省工业领域去产能实施方案公布,逐步缩减1000万吨的产煤压力,让窑街煤电公司重新思考獐儿沟煤矿的命运。有关人士分析指出:“在煤炭行业整体产能过剩,煤矿自身的瓦斯和二氧化碳隐患没有达到根本治理的情况下,继续冒着风险开采,已经毫无价值,关闭就是必然趋势。”

平凉市灵台县西沟门煤矿,是迄今为止甘肃省关闭的一处产能最大的煤矿。该矿位于灵台县的新窑镇柏家沟,年产能36万吨,曾一度被列为县里的工业支柱。但是从2014年开始,这家县办企业就面临资源枯竭,希望通过引进战略投资伙伴和先进实用技术向着煤炭化工业发展的目标,也始终没有实现。此次,被列入甘肃省2016年第二批关闭落后煤矿名单,对西沟门煤矿来说应该是一种解脱。

据了解,近年来在西沟门煤矿的周边,新建成的邵寨、唐家河和南川河、安家庄等一批大中型矿井,都有近百万吨的现代化生产规模,具备了洗精煤、型煤、焦煤等高品质煤炭产品的能力,老矿井西沟门煤矿作为落后产能遭“退市”也属必然。

随着煤炭去产能、关闭落后矿井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甘肃省不仅实现了上半年全省原煤产量和库存“双降”,煤炭价格也出现了“理性”的回归,部分重点煤企已经率先感受到“行业的春讯”。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甘肃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1939.97万吨,同比下降5.35%,部分煤企营收“回暖”,其中,省属三大煤业集团之一的靖远煤电股份有限公司上半年度营业收入14.3亿元,同比增长了24.13%。

煤业需走“绿色”路径

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阿干镇的甘肃石门沟煤业有限公司石门沟井,今年4月被列为甘肃省今年首批关闭的30家煤矿之一。

事实上,石门沟井的停产关闭在此前已经历数年,作为“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市场竞争困难、难以全面恢复生产”的矿井,已经享受到了省、市、县三级政府分别给予的40万元/万吨、12万元/万吨、8万元/万吨财政奖励。

早在石门沟矿关闭之前,七里河区政府就在规划矿山的未来。

据七里河区旅游局介绍,石门沟煤业公司所在的阿干镇,属于煤炭资源型小城镇,历史悠久。为了重现阿干镇明、清以及解放前、后煤炭开发史,结合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利用现有废弃的矿井巷道,以沙盘、雕塑、文字、图片等形式,结合现代声光科技手段,建成占地5340平方米,以挖掘矿山文化、巷道展览、生态旅游为主题的矿山公园,并使矿山周边逐步实现生态修复。

有关专家指出,煤业需走的“绿色”路径,不仅包括关闭、淘汰矿山的生态恢复,更要贯彻到煤矿勘探、开采、枯竭后生态恢复的整个过程。

在日前公布的《甘肃省“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为煤企勾勒了5条“绿色”路径——落实煤炭行业去产能方案;推行煤矿绿色开采;推行煤系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推进煤电和煤化工一体化发展;强化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

甘肃省的目标是,到2020年,原煤入洗率达到80%;煤矸石综合利用率不低于80%;矿井瓦斯抽采利用率不低于60%,煤矿稳定塌陷土地治理率达到80%以上,排矸场和露天矿排土场复垦率达到90%以上,土地复垦率达到68%以上。

在规划好煤炭“绿色”开采目标的同时,甘肃也就燃煤发电勾画新的蓝图。

有关专家指出,煤炭产业的“绿色”发展路径最终还要靠企业去落实,政策保留下来的煤炭企业必须向技术发展要效益,用技术促发展,推动煤炭产业技术研发的推广和转化。在纵向产业链上,煤炭产业应向电力、焦化、铁路、煤化工、电解铝方面延伸,按照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化要求发展“绿色”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