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北京到特拉维夫:中以创新合作进入“加速期”

太库在中关村地铁口的展示牌。新华社记者张钟凯摄

新华社北京10月3日电(记者张钟凯 呼涛)从北京中关村的地铁里走出来,在通向中关村创业大街的路上,可以迎面看到太库科技悬挂在大厦墙面的广告,这家聚焦孵化器运营管理和科创企业动态成长的中国众创空间致力于打造服务全球的创业生态系统。

而在以色列商业中心特拉维夫的“创业大街”罗斯柴尔德大道上,坐落着刚成立半年之久的太库以色列中国创新中心,这是以色列的第一个中国创新创业孵化器,专注于推进以色列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和双边合作。

在刚刚举行的2016DLD特拉维夫创新节上,太库首次在以色列这一最大规模的国际性高科技展会里设立了中国馆,向中国投资人推介以色列企业,向以色列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咨询服务。

“目前中以两国正在共同书写 一带一路 合作的新篇章,创新互动举足轻重。我们希望将中以两国的创新要素直接交互,既要让遥远的创业者国度比邻,更要将两国的创新合作事业牢牢牵系在一起。”太库首席执行官黄海燕说。

中以之间孵化器的合作是两国之间创新互动加强的缩影。2014年,中以成立创新合作联合委员会,随后两国签署了《中以创新合作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双边创新合作开始进入“加速期”。

今年4月份,海南航空开通了由北京到特拉维夫的直航航班,为中以交流提供便捷。在DLD特拉维夫创新节期间,数百名中国投资人和企业家乘坐由北京到特拉维夫的“创新专机”赴以参加了第二届中以创新投资大会,寻求合作机遇,达成了价值15亿美金的合作意向。

据了解,中国对以投资近几年保持强劲增势,特别是在食品、化工和高科技等行业,截至去年已累计投资超过60亿美元。目前中国对以色列的投资额在整体外国对以投资的占比超过20%,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对以色列投资最多的国家。

除了创业孵化机构和商界领域的交流,中国和以色列在学术研究领域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合作。清华大学与特拉维夫大学已经于2014年启动联合建立的交叉创新中心,在两所学校同时建设交叉学科实验室,关注能源、纳米材料等领域,致力于推动技术转移,培养创新人才,应对全球挑战。

太库在DLD特拉维夫创新节期间搭建的中国馆。太库提供

“在过去几年里,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投资人、政府机构、学生和游客等来到这里。未来我们可以期待中以之间更加紧密的合作,我们已经看到这一趋势在加速。”特拉维夫市长罗恩·胡尔代说。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研究生周奕凤是中以双边交流合作的受益者之一。在经过一年的交换项目后,她正在以色列时报实习,这家以色列媒体在三年前刚刚推出中文版,聚焦报道以色列的科技创新和中以合作的最新动态。

“我正在考虑毕业后留在特拉维夫,在中以创新合作加速这样一个大趋势下,我相信推进中以之间的交流应该会大有可为。”周奕凤说。

胡尔代将特拉维夫称为以色列这一“创业国度”的“创业之都”。这个面积只有52平方公里的城市聚集了约1450家初创企业,拥有84家创新创业孵化器,是世界上人均初创公司数量最高的城市,而这些得益于政府通过提供众创空间等基础设施、加大财税支持、开放政府大数据资源、注重吸引全球人才等打造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在黄海燕看来,通过中以双方在创新创业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可以推进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北京等地的创业者背靠中国大市场,只要产品和服务做到位,不用担心市场容量问题。而以色列的市场容量有限,所以这里的创业者做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必须走出去,才能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所以说双边优势互补,合作空间巨大”。

“对于北京创新创业领域的发展和双边合作我们很感兴趣。我还没有去过北京的 中国硅谷 中关村,下次去北京有机会要去看一下。”胡尔代说。

(原标题:从北京到特拉维夫:中以创新合作进入“加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