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如今这信息爆炸的年代,在互联网上随随便便丢个关键词,都能给你炸出上亿条信息出来。在专业性的内容方面,真真假假虚实难辨。

与茶结缘,已近九载。身边不少朋友过来跟我表示,不知该怎么选茶、怎么泡茶、怎么品茶,这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国民对茶认知的一个缩影。

官方在2014年公布过全国人口为13.68亿,彼时茶叶内销160万吨,平均了以后人均日饮茶仅3.2g,这是什么概念呢?

意思平均每人每天只喝一杯或半杯茶,不得不说,这与“茶为国饮”相去甚远。说得官方些,我们国家在茶叶普及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啰嗦了一堆,也就是我建号的初衷,给茶叶普及尽点绵薄之力,让面对繁多信息不知所措的朋友们能从容地剔除无用的内容。

那么,宸先生讲堂就要开始啦。把枯燥的数据、乏味的文字丢一边,来简简单单地聊聊茶。

茶叶的水,很深。

但要学会游泳,不难。

这教程还得从头开始。

都说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的祖先炎帝神农氏为解救得病的族人,以身试药,一天之中反复中毒数十次,最终就是靠茶叶来解毒。

这就是公认的关于茶叶最早的记载。而神农还处于那个“只知道你妈是谁,不知道你爸是谁”的母系氏族,距今六、七千至一万年以前。

所以茶叶发现、利用的历史已近万年,相比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更为久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神农氏得茶而解毒,但那会可不像现在这般采芽采叶制成干茶再泡着喝,就是一个字,嚼。

慢慢地,人们将鲜叶做成羹吃。

再往后至周和春秋时期,茶叶作为祭品产生了长期保存的需求,聪明的古人就将鲜叶进行曝晒,等需要的时候再煮成羹饮用。

这从某种意义上说算是最早的制茶方法。

然而真正有文书记载的最早的茶叶加工是在三国时期,人们先把茶叶做成饼,然后晒干或烘干。

有了这制茶工艺的萌芽,古人的脑洞就开了,在唐代建立了贡茶院,专门研究怎么做茶叶。这直接晒或烘的茶叶有青草味啊,该怎么办呢?

于是,就发明了蒸青的工艺,蒸青制饼的工艺在唐代逐渐完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宋代,迎来了茶叶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对茶的讲究达到了极致,从采什么样的叶子到泡茶用什么样的碗,各种细节,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做不到的。

至北宋时期,制作工艺比唐饼茶更为复杂的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代人民不仅做东西了得,玩东西也相当在行,比如说:斗茶。

斗茶同样从唐开始,但到宋时发扬光大,这在当时都是些有钱有地位的人才玩得起的事,可见,相比现在富二代玩车玩腿,古人境界确实高。

斗茶斗的是茶品、茶令、茶百戏。茶品就是看茶叶的汤色和水痕,茶令就是和茶相关的诗词歌赋。

在宸先生看来,最有意思的还数茶百戏。简单地说,茶百戏就是将茶汤注入茶碗作画,看着与咖啡的拉花类似,但操作难度要高得多。

拉花是用带奶泡的牛奶倒到浓缩咖啡中,让两种泡沫混合形成各种图案。

而茶百戏原料只有茶和水,用的是茶叶自身产生的泡沫,靠局部加水在表面将深色泡沫,稀释成浅色,形成图案,同一茶汤还可以多次变幻图案。

顺带一提,茶百戏的原料是抹茶,大家想尝试的话可别随便弄个干茶冲泡了然后埋头苦干地打泡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了,让我们再追随历史前进的步伐。盛唐时期还有项工艺发明叫炒青,只是到了明朝才得到进一步完善。

这个时候还发生了茶叶史上的一件大事:

明太祖朱元璋开国称帝,下令“废团茶兴散茶”。

明太祖是个吃过苦的人,团茶工艺考究,随之而来的便是劳民伤财,这种奢侈事是他老人家绝对不允许的。

其次,宋代团茶工艺达到极致之后,就有人开始走歪路了,往茶中加各种龙脑、香料,在表面用金银装饰,包装过度茶叶的本真反被掩盖。

这其中还有许多历史因素。总之,一道圣旨,延续千年的制茶工艺就此消失,不得不说这是茶叶史上的一大遗憾。

从啃鲜叶到生煮羹饮,再从晒干收藏到蒸青做饼、炒青散茶。制茶的工艺得到不断地进步,茶叶的价值被不断地挖掘。

到如今,已演变为包括绿茶,白茶,黄茶,青茶,黑茶,红茶在内的六大茶类。

下一篇,我们就来聊一聊这六大茶类,到底是怎么来的。

文字:宸曼茶轩(订阅号:tea_sci)

图片:来源网络。转载请在公众号内回复获得授权并在转发时注明出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