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临终关怀成中国义工投身新领域

新华社长沙10月8日电(记者段羡菊 丁春雨)“十一”国庆长假里,在中国中部地区的湖南省会长沙,桑吉扎西带领近二十位义工伙伴,来到市区西北郊一家名为“康乃馨”的老年病医院。

这位藏族小伙毕业于北京一所高等音乐学院,今年告别歌手职业,来长沙做专业义工。他穿上藏族服装,为高龄及病重老人唱歌,减轻他们的孤独感,逗他们开心。

结束“康乃馨”老年病医院的义工行动,桑吉扎西在微信群里对伙伴们说:“陪伴老人,我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图为藏族义工桑吉扎西陪伴老人,拍摄者:马珂依)

和桑吉扎西一样,每逢周末或假期,退休教师唐灼灼、大学毕业不久后担任专业义工的罗纯,就和一群伙伴到老年公寓、福利院,为那些年迈或病重的老人们提供义工服务。

在长沙,两年时间内,已经有1000多人像他们一样参加了同一个义工组织——“长沙十方缘爱与陪伴老人呵护中心”。

遵照义工组织的约定,他们介绍自己的服务是“爱与陪伴”,尽量在老人面前不提这项服务的内核“临终关怀”四字。

中国人向来讳谈“死亡”,但如今越来越多民间人士却投入这一全新的公益领域,政府也开始用购买服务的方式间接资助支持。

长沙十方缘经费来源主要是企业和义工的捐赠,以及北京十方缘公益基金会的项目资助。此外,政府支持也是途径之一。

2016年7月,民政部公布中国《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到,政府要重点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面向失能、失智、高龄老年人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和养护型、医护型养老床位,加强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建设。

(图为72岁的义工唐灼灼陪伴老人,拍摄者:李沙)

十方缘的理事长李赞在北京大学完成博士学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在研究中,他了解到,至今中国2亿多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当中,有4000多万临终重症老人,而这一数字很快可能会达到5000万。他们大多失能、失智、失聪、失明、失语、失忆,是一些生命走到最后阶段的老人。

义工们认为,临终关怀体现在生活照护、保守性姑息医疗、社会支持等多个方面。他们所从事的心灵呵护,即精神慰藉,是临终关怀系统性支持中一个重要环节。

李赞告诉记者,在目前十方缘的义工服务当中,真正参与临终这一刻的服务,接受心灵呵护服务的老人比例大约占25%。

“这个比例还是略低了一些,我们期望能达到50%以上。”李赞说。

他分析目前比例还不高的原因包括:现在一般是由养老机构和社区老年专干提供需要服务的老人名单,临终老人的认定往往由他们作出,公益机构表示尊重;往往新义工不会被安排去服务临终重症老人,而是安排去服务生命状态较好的老人。

“奶奶,你会唱什么歌,我们一起唱首歌吧。”长沙市第三社会福利院的一处走廊上,罗纯和另外一位义工拉着84岁老人陈方华的手,陪老人唱歌。老人的情绪调动了起来,开始跟两名义工讲起自己年轻当护士时的故事。

(图为义工李赞在长沙市康乃馨老年病医院陪伴一位60多岁的奶奶,拍摄者:陈福强)

罗纯和同伴始终没有把老人的手松开,一直半蹲着陪伴了老人一个小时。

不仅仅是唱歌,罗纯开展的心灵呵护服务,包括义工们摸索总结出来的“十大技术”:用心倾听、祥和注视、抚触沟通、动态沟通、经典诵读、音乐沟通、同频呼吸、同频共振等。

中国加速进入“老年社会”。民政部的消息称,截至2014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老龄化发展将呈现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失能失智老人增多,社会负担重;农村老龄问题突出;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独居化加速等特点。

“这么多的老年人口,对我们每一个家庭,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很现实的需要去面对的问题。”李赞深感,说起养老,大家关注比较多的是老年人的吃穿住行、医疗。其实,老年人对心灵呵护的需求特别强烈。对于临终重症老人来说,孤独的困扰、疾病的威胁,还有对死亡的恐惧,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出版过临终关怀专著的他谈到,并非临终这一刻的服务就是临终关怀。

(图为农村女孩罗纯带领一位新的义工伙伴,在长沙红枫康乐养老中心陪伴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拍摄者:马珂依)

医学上的临终老人,并非仅仅指即将死亡的老人,而是包括那些放弃主动治疗,仅仅通过姑息医疗以缓解老人的病痛,延长生命,提升生活质量的群体。罹患晚期癌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症等老人,由于疾病不可逆转,均属于临终老人。一般情况下,临终老人的生命可以有10个月到3年的存活期,甚至更长。

“因此,我们陪伴的很多老人,看起来好像很健康,但实际上已病入膏肓,属于临终老人的范畴。”李赞说。

李赞希望开足马力培训人才,期待与大专院校合作,培养老人心灵呵护专业人才,打通大学生就业难和养老服务市场人才匮乏二者之间的梗阻。

此外,他还想通过研发老人心灵呵护教材,让社会能便捷地获得学习资料,让人人学会爱与陪伴的方法,真正让爱与陪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实现让爱与陪伴成为家庭文化的目标。

(原标题:临终关怀成中国义工投身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