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济世之心与苛己之律

新入职的员工,业务培训的同时,一定要学习一周《同仁堂文化手册》。同仁堂集团党委副书记陆建国对记者说:“目的是让职工尽快理解企业文化,认同同仁堂的企业文化。”

《手册》中第一条“同修仁德,济世养生”,正是拥有347年历史的同仁堂企业文化的精髓。

目前同仁堂海内外员工2.7万多人,80%是年轻人。采访中,陆建国强调,同仁堂是传统的药品生产企业,哪方面出问题都会砸了牌子。在同仁堂,知识水平和企业文化认同同等重要。

早在创立之初,同仁堂就有济世养生的企业文化,创始人乐显杨提出了“可以养生,可以济人者惟医药为最”的理念。

养生靠药品,因此同仁堂有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历代同仁堂人恪守这份承诺,使同仁堂从一家普通家庭药铺发展成为国药第一品牌。

每年农历二月二日,同仁堂人都要在发源地——大栅栏药店进行净匾仪式。“志公雅之意,同仁初始创;怀仁德之心,承道自岐黄。……”一篇特别晨讯词,一片朗朗诵读声,神圣而庄严。净匾,也是敬匾。寓意“同仁堂”这块金字招牌在新人手中继续传承发扬。

谈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陆建国说,同仁堂的企业文化,就是规规矩矩做事,不搞弄虚作假。现在职工多为年轻人,老师傅陆续退休了,如果年轻人不能传承,药品品质很难保证。

采访中记者发现,同仁堂的发展,不仅依靠着资本的力量,更仰仗文化的传承;同仁堂的文化,不仅写在同仁堂的展板上,更刻在同仁堂人的心坎里……

一段时间患者发现,原来医生经常开的同仁堂生产的健脾开胃药——香砂枳术丸,现在不开了。到底为什么?理由是缺货。

“问题出在生产香砂枳术丸的原料之一枳实身上。因为没找到橙皮苷含量达标的枳实,因此好长时间没安排生产了。”同仁堂制药公司负责人说。

对于质量,同仁堂人的标准是极其严苛的。药材在投料工序前,必须经过手工和机器的前处理工序,如人参必须去头,黄连必须去根须,将药材处理成为合格的净料方可进行投料——否则连投料的工人都是拒绝开工的。

历史上,同仁堂对内对外都以“仁德”著称,东家不以老板自居、伙计不以佣人自卑,形成上下和谐的“仁善”氛围。

在同仁堂企业文化中,特别注重打造四个善待文化,即:善待社会,善待职工,善待经营伙伴,善待投资者。“非典”期间,面对行业短期行为乱象,同仁堂承诺板蓝根、金银花等药材保证质量、保证供应、保证不涨价。并不顾600余万元的巨额亏损,坚持向市民提供中药和瓶装代煎液300万服,满足近100万人次的用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