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会说英语”的昆剧《我,哈姆雷特》在上海首演

新华社上海10月15日电(记者许晓青)一百个人心目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13日晚,“会说英语”的昆剧《我,哈姆雷特》举行世界首演

(这是10月12日拍摄的《我,哈姆雷特》彩排剧照。新华社记者任珑摄)

由一名中国昆曲艺术家担纲全场,首次运用汤显祖笔下的曲牌和台词,演绎了西方的哈姆雷特故事。在开场和结尾处,舞台上的“哈姆雷特”还多次使用了中英文双语念白。这对于历史悠久的莎士比亚戏剧和中国昆曲艺术而言,都是一次跨文化融合的大胆尝试。

今年是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世界各地的纪念活动也延伸至正在举行的第十八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尽管使用了“后现代”的解构和重塑手法,但《我,哈姆雷特》依然将王子复仇的故事阐述圆满。

该剧亮点在于舞台中央的主道具继承了中国戏曲传统,仅一桌二椅,演出由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张军一人担纲。通过高速而精细化的“抢妆”,张军在舞台上独自演出80分钟,一人“串演”生、旦、净、丑四个行当,塑造了哈姆雷特、奥菲利亚、“父亡魂”、掘墓人四个角色。

(这是10月12日拍摄的《我,哈姆雷特》彩排剧照。新华社记者任珑摄)

张军表示,即便昆曲历史上有“独角戏”名篇——《拾画叫画》《寻梦》《夜奔》,但这一次在《我,哈姆雷特》中“穿越式”的跨行表演难度之大,个人深有体会。

《我,哈姆雷特》导演李小平说,“讲一个完整的丹麦王子复仇的故事”不是创排《我,哈姆雷特》的第一目的,团队更希望体现中西文化的对话,实践从作品内涵到表现形式的冲撞与交融,才是真正意图。

编剧罗周介绍说,具体的创作过程可以概括为,“揉碎”莎士比亚原著,用汤显祖的传世语汇为这部名剧编写“东方版本”。

“乱码式的表达和戏剧元素的杂糅,造就了这个时代所特有的 哈姆雷特 ,这同时也蕴含着艺术家对人性、对艺术的拷问和自省,因此耐人寻味。”李小平进一步解读指出。

在现场,哈姆雷特的经典独白,通过昆曲的格律和用词演绎,并衔接长篇的英文念白,令现场不少来自英语国家的观众也拍手叫绝。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创作团队还集结了作曲家金复载、昆曲非遗传承人顾兆琳等“大师级”人物,为音乐和曲牌定谱。其中不乏通过中西合璧的配曲,向1948年版电影《王子复仇记》致敬的细节,而张军在念白的铺陈上也借鉴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此外,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杖头木偶门类,也被娴熟穿插于剧情之中。

首演完成后,主创人员与中外观众展开了近一小时的艺术对话。观看演出的多国驻上海使领馆代表用“无与伦比”“优美”等词汇来形容这部作品。

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官员在演出后宣布,《我,哈姆雷特》已受到伦敦南岸艺术中心邀请,将于今年12月作为当地举办的“变化中的中国”艺术节的开幕演出亮相英伦。

(原标题:“会说英语”的昆剧《我,哈姆雷特》在上海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