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湖西村访“黄鸿图”

本报记者 钟兴旺 文/图

江西近现代三大书法家李瑞清(1867-1920)、李健(1881-1956)、黄鸿图(1880-1940),都出自抚州临川。李瑞清为晚清进士,在中国书法史上为清代重要的碑派人物,在京城为官时与湖南大书法家曾熙并称为“北李南曾”。其学生众多,著名的除张大千、其侄李健外,还有黄鸿图。

黄鸿图,今天知道他名字的人不多。据《江西黄氏通史》记载,“(黄鸿图)宣统元年(1909)考取拔贡,次年中举,任陆军部军计司,不久,调邮傅部承政厅考级科。辛亥革命后,弃官客居镇江、南昌等地”。论官职,仅为京城的“一般干部”,但他在书法上出人头地,客居南京时,举办个人鬻书展,誉满南京。社会地位不高的黄鸿图,在书法上能与大名鼎鼎的李瑞清并列,可见其水平之高。黄鸿图的书法得恩师李瑞清之神髓,并与李健等同门精工金石碑帖研究,为李氏一脉碑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人各有志。不知无心仕途、潜心书艺的黄鸿图,一生算不算实现了自己心中描绘的“鸿图”?

近日,记者随向导从抚州市区驱车,往临川区西北方向行驶约40公里,在赣抚平原的抚河中段东岸防护堤下,看到了一个叫“湖西”的村落。此村隶属于临川区罗针镇,就是黄鸿图的故乡。

难得的是黄鸿图的旧居犹存,只是因无人维护而破败不堪,天井露天处长满杂草藤萝,部分墙体已被拆毁。遥想当年,一代大书法家在此著书临池,手握如椽之笔,毫蘸如盆巨砚,步随笔走,酣畅淋漓……如今只剩断壁残垣,令人感慨。

黄鸿图存世的纸本墨迹不多,在村子里,记者只见到幸存的一些搬不动、难以销毁的黄鸿图手书石刻。

湖西村村口牌楼有一副阴刻于石柱的对联(右图),内容为“一鉴衡开风吹月影成波影;层峦远眺云护山光接水光”。上款书“岁在己卯孟春之月上旬穀旦”,下款落“族人鸿图敬撰并书”。己卯为1939年,即黄鸿图去世的前一年。联句对仗工稳,内容意境开阔。字体为楷书,略参隶意,主要取法于汉代摩崖石刻《石门铭》,也有魏碑笔法,线条细劲如曲铁,是其典型书风。

在黄鸿图旧居后面不远处的一面墙上,扒开墙面上爬满的藤蔓,清晰可见刻有黄鸿图写的“勿替引之”四个大字(压题图)。关于此字的来历,还有一段佳话。当年此处为村人挑粪必经之路,臭气散发令附近居民不满,于是引发双方不少争斗。族人黄鸿图于是写了这四个径有尺余的擘窠大字,并叫人刻于墙上。此后,全村人互谅互助,和谐相处。

“勿替引之”语出《诗经·小雅》中“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其原意为祖宗传下来的训示和德行非常有道理,非常有远见,作为子孙,应该永远遵守,不要改弃。黄鸿图书此之意,就是要村人发扬传统美德,与人为善,多些谦让和包容。

如今,湖西村人大多姓黄,许多为黄鸿图同族人。黄鸿图当年留给后代或族人的东西不多,其中一副刻在门板上的对联(左图)因而显得珍贵。两扇门板各刻上联、下联,由两家人各保管一扇。两联字迹颜色不统一,上联为黄色,下联为红色,估计为后人填漆。该对联自当年分开后,至今没有合璧过,虽然两家都知道另一联在对方,但都不明白对联的内容。记者分别到两家拍照,今于本报刊出,也算合璧吧。该对联字体为西周晚期青铜器毛公鼎上的金文,内容为“周还出户;对雩十天”,似为毛公鼎文的集字,其意与祭祀、祈福有关。“周还出户”语出朱熹《小学·祭义》:“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见乎其位,周还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雩”为古代求雨而举行的一种祭祀。

当年,黄鸿图的书法在家乡备受赞誉,请他题写门牌匾额者甚多,现临川温泉镇一块石碑所刻的“日泉”二字,就是黄鸿图题写的。

(原标题:湖西村访“黄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