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长征,长征

东方IC供图

编者按:长征,长征,细细读完,才真正体会到那份坚持,那些不易,那种锲而不舍、舍身忘死的革命精神,那股众志成城、团结一致的坚定信念。陈虎纪实文学《长征长征》采用日记体形式,内容源于作者对红军长征亲历者撰写的大量文献资料的归纳与汇总,真实再现了长征路上每一天发生的故事。书里的人物是鲜活的,故事是真实的。读起,或垂泪,或愤慨,或惆怅,或激动。长征精神不应封存在过去,而应发扬于今天。编者摘取其中片段与您共读,愿它带给您的不仅仅是丰厚的历史和无限的缅怀,还有冷静的思考和坚定的继承。

踏上长征路

★中央红军 1934年10月16日

1934年10月16日是一个星期二,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当天的国民党《中央日报》,在头版用整版篇幅刊登出美国华纳公司大片《蜡像陈列所之秘密》的电影播映广告,公布这部电影将于10月16日在南京国民大剧院上映,开演时间是20时30分。

当天20时许,熙熙攘攘的观众拥入国民大剧院,准备一睹由里昂·亚德威和费蕾一同演出的《蜡像陈列所之秘密》时,在距南京千里之遥的江西省南部雩都河畔,数万部队集中于此,正准备陆续渡河。这里即将上演一部震撼世界、震撼人类的历史大片“长征”。8万大军,去向何方,这是一个秘密,敌人不知道,红军自己也不知道。

(《长征长征 中央红军长征纪实》第2页)

据作为前卫部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以下简称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政治委员的杨成武回忆,他们出发的时间是傍晚时分,“整齐的队伍站在河对面的草坪上,源源不断的人流,从四面八方汇拢来,他们扶老携幼,来到雩都河畔。乡亲们有的把煮熟的鸡蛋塞到战士的手里,有的把一把炒熟的豆子放到战士的口袋里。有的拉住我们战士的手问:‘什么时候回来?’有的止不住地‘呜呜’哭起来”。杨成武住过的房子的房东大娘烤了两个白薯送给他。这位60多岁大娘的3个儿子都当了红军,两个牺牲了。她拉着杨成武的手说:“好好打,大娘等你们回来。”“军号响了,我跟红四团迈出了战略转移的第一步。这是1934年10月16日。”这个依依难舍的场面,这个永远值得怀念的重阳节黄昏,深深烙印在红军战士的心中。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乌云遮天终难久,红日必将放光芒。”

(《长征长征 中央红军长征纪实》第3页)

★红四方面军1935年5月6日

此时,国民党川军邓锡侯部和孙震部从南北两翼向位于江油、中坝的红四方面军步步紧逼过来,红四方面军则根据江油会议的精神,决定撤出川陕根据地,与中央红军会合后在川西北创造新的根据地。为此,计划首先突破川军在土门、北川河谷设置的防线。

(《长征长征 中央红军长征纪实》第290页)

★红二方面军1935 年11月19日

而在湘、鄂、川、黔的红二、红六军团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根据地一个月后,即1935 年11月19日,从湖南桑植地区出发,实行战略转移,开始踏上长征之路。此时,红二、红六军团总计有6个师17000 余人。由于此时红二、红六军团已和中共中央失去联系,当红二、红六军团经湖南转战至黔西南兴义、盘县时,收到朱德、张国焘发自甘孜的电报,要求他们北渡金沙江与南下红军会合。于是,红二、红六军团挺进滇境,在普渡河、六甲痛击滇军孙渡部后,于4 月底渡过金沙江由中甸分兵两路北上,于6 底在甘孜与朱德、张国焘领导的南下红军胜利会师,此时,南下红军已减员过半,在甘孜地区整编后,总计还有15个师4万余人。

(《长征长征 中央红军长征纪实》第518页)

飞 渡

★中央红军渡乌江1935年1月3日

担任在江界口渡乌江任务的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昨天两次渡江均未成功,当天拂晓再次组织强渡。这天天气出奇的冷,而第一批3个竹筏上准备过江的战士却是赤着臂膊,穿着短裤,他们在密集的火力掩护下,开始了又一次强渡。杨成武在回忆录中说:“敌人开始没有发现我们,而当竹筏距敌人约50米时,突然听到对岸响起了清脆的枪声,而奇怪的是,敌人的火力没有朝着竹筏(打),而是往崖上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让杨成武、耿飙觉得莫名其妙。杨成武端起望远镜看,发现对岸石崖底下贴近敌人的地方钻出几个人来,一时乱了敌人的阵脚,于是敌人将火力都转向崖底。渡江的战士乘隙加速前进,竹筏终于靠了岸,渡江的战士和崖底下的人合成一股迅速打垮了守敌。原来在崖底下的几个人就是昨晚乘第一个竹筏渡江的毛振华连长与其他5名战士。他们昨晚摸黑上了对岸,由于没有后续部队上来,又在敌人眼皮底下,不便与对岸红军联系,于是就潜伏了下来。杨成武说,这一夜对他们几名战士来说非常不容易,江边非常冷。毛连长他们穿着褴褛的军装,相互依偎,用彼此的体温抗御着风寒。终于在最关键的时刻,6名勇士出其不意地从敌人的鼻子底下跃了出来,打乱了敌人的阵脚。

而当第一营刚渡过江,敌人的增援部队就赶到了,黑压压一片向第一营阵地压过来。敌人夺回了第一营占领的阵地,第一营且战且退,被迫退到江边,形势顿时又严峻起来。杨成武说,此时一直在团指挥所的师长陈光把炮兵连连长赵章成和指导员王东保叫到身边,问他们还有几发炮弹,赵章成说还有5发。陈光指着对岸的敌人,用力做了一个推挡的手势说:“非把敌人打回去不可,打不回去,拿着脑袋见我!”这5发炮弹是战士们从苏区一步一步背来的,关键的时刻派上了用场。杨成武说赵章成可谓红军中的神炮手,他原在白军部队里当炮兵副连长,受过正规训练,炮打得准极了。赵章成不负众望,几发炮弹,正中敌群,打得敌人鬼哭狼嚎地向后溃退下去。就这样,第四团终于胜利渡过了乌江。

(《长征长征 中央红军长征纪实》第119页)

★西路军渡黄河1936年10月24日

根据程世才的回忆,前卫部队是约22时到达渡口的,约在23时下达的渡河命令。渡口河面宽约一里半,乘船20分钟即可到达对岸。程世才说:“前卫部队的指战员精神十足,勇气百倍,像老虎似的动作凶猛。”真可谓“虎豹口红军展虎威”。开始渡河时,对岸的敌人并未发现,直至快靠岸时,才被敌人察觉,西岸顿时枪声大作,碉堡中喷射出守敌机枪凶猛的火焰。作为“渡河先锋连”指导员的周纯麟回忆,不少战士牺牲在了敌人的碉堡前。他清楚地记得一个叫李国忠的四川籍排长,个子很高,此次渡河表现得非常勇敢。他把冒烟的手榴弹塞进敌人碉堡并用自己的胸膛拼命堵住枪眼。一声巨响,他和碉堡里的敌人同归于尽,牺牲时年仅20岁。在红军战士猛烈的攻击下,河防敌军溃败了,西岸三堆熊熊的火焰告慰东岸的首长和大部队,渡河成功了。

(《长征长征 西路军西征纪实》第5页)

会 师

★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第二次会师1936年10月8日

此时,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机关部门经过近10天的行军,即将到达会宁。根据当时在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第二局工作的萧铁、陈福初回忆,10月8日这天早晨,“东方刚泛起玫瑰红,启明星还在眨巴眼睛,我们就出发了。因为大家早就知道今天要到达会宁,与红一方面军的同志胜利会师,所以巴不得早一点到达目的地”。心情迫切的指战员总觉得走得慢,到了中午,大家感到又渴又饿,有些疲倦了,行军的速度也不像清早刚出发时那样快了,“为了活跃气氛,完成这万里行程的最后几十里路,有的同志做起鼓动宣传,有的同志还兴致勃勃地喊起了口号:‘红军大会师万岁!’‘中国工农红军万岁!’很快,前进中的四方面军的红旗和迎接他们的红旗交会在了一起”。萧铁、陈福初回忆,当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机关的部队到达会宁城时,红一方面军的指战员和当地群众已等待在道路两旁迎接他们,“只见今天夹道欢迎的人群里,有部队、有群众,气氛非常热烈。城内沿街的墙壁上,写了不少‘欢迎英勇善战的红四方面军’‘庆祝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同志们辛苦了’等标语此时此刻我们再也抑制不住自己那百感交集的心情,许多同志都激动得热泪盈眶。是啊,这种与亲人欢聚的动人场面,好久好久没有见到了”。

(《长征长征 红二、红四方面军长征纪实》第473页)

★红一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会师1936年10月21日

10月21日这一天,静宁以北的葫芦河畔热闹异常。在兴隆镇,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陈赓一早就率领党政军及当地百姓1000多人来到葫芦河滩,排出3里多长的欢迎队伍,迎接红二方面军的到来。根据时任第一师第三团政治委员萧锋的记载,这天早晨雾很大,当太阳升起来时,雾散天晴。在锣鼓、鞭炮和人们的欢呼声中,红二方面军的部队(第六军模范师)开过来了。

萧锋记得走在部队前面的有第六军参谋长彭绍辉、第六军模范师师长刘转连和政治委员彭栋材等。第一师师长陈赓迎上前去与他们热情握手、问候。一时葫芦河畔成了欢乐的海洋。萧锋记得当年闻名苏区的红色舞蹈明星危拱之也在其中。萧锋形容此时的危拱之:“虽经过长征劳累,还仍然清秀俊美。”萧锋还记得见面时危拱之问他:“现在光顾着打仗,教你的乌克兰舞还会不会跳?”此话让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战友重逢,两军会师,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在会餐宴上,大家频频举杯,共同庆祝红一、红二方面军的胜利会师。萧锋描述会餐宴上:“最好的是每桌上一大盆红烧肉,还弄来几坛老百姓自酿的甘肃黄小米酒。傍晚,两军指战员在镇西河滩开阔地开联欢会,会后表演节目。”萧锋记得第三团演出大合唱《长征歌》,模范师演了两出独幕剧《粉碎围剿》和《北上抗日》。最受欢迎的当然要数危拱之的独唱,最后全场齐唱《国际歌》,此时已是21时。

(《长征长征 红二、红四方面军长征纪实》第4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