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家地名“诗山”,地处福建泉州的南安市与永春县交界,隶属南安的一个镇。诗山不仅地名文雅大气,有一座名为“凤山寺”的寺庙,名气堪为响亮,在东南亚一带华人中间更负盛名。

初识凤山寺,大约在二十年前。自幼随在外地工作的父母客居他乡,家乡诗山一直只是填写履历时的“籍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父母从工作岗位退休,有了空闲的时间,每年春节期间,便带我们全家返乡会亲。拜会家乡亲朋挚友后,带我们走访凤山寺。

去凤山寺的路上,母亲说,圣王公很灵,随时都在保佑四方乡邻,无论走多远,家乡的尊圣都在庇护平安。我虽不信神,但母亲的这番话,让我对大庇天下众生的圣灵,抱有敬畏的心理。

凤山寺依山而筑,气势恢宏,蔚为壮观。沿着台阶拾步而上,在寺庙门前的平台眺望,家乡的山青水色尽收眼帘。时值正月,庙宇里香客众多,熙熙攘攘,案桌上堆满的供品,显示民众的一份诚心,甚至有信众牵来活羊作供品,栓于庙宇围墙两侧。大殿之内,香炉烟雾缭绕,似梦似幻,庙宇内外爆竹声声,仿若乡村的节日一般的热闹。虔诚的香客跪拜磕头,或祈祷,或问卦。他们祈愿的心声随着飘逸的烟缕,传递给大殿中端坐的圣灵。

凤山寺的盛名,还来源于一段人性至真至美的传说。资料记载,凤山寺原名郭山庙,供奉诗山郭山人氏郭忠福,人称郭孝子,后称郭圣王。传说长工出身的郭忠福命运坎坷,7岁丧父,自小牧牛俸母,乡邻赞其为孝子,孝名远播。后人念其孝心,立庙奉为神明,四时祈卜吉凶于神,祀以将军礼,故又曾称将军庙。南宋高宗绍兴年间,敕封神灵为“威镇广泽侯”,赐庙额“威镇庙”,廊大其制,庙宇粗具规模。因庙宇所处凤山,故称凤山寺。

凤山寺为纪念孝子而立,庙宇因传说而铭。乡村草根郭忠福因孝敬母亲闻名天下,被后人尊为神尊为王,这是后人对人性光辉的敬仰与追崇。由此可见,家乡自古孝道至尊,礼孝盛行。诗书礼乐的文化积淀,家乡名曰“诗山”,岂止是美赞,更为名符其实。

十年多前,父亲去世,母亲年事已高,身体不好,出行逐年不便。我们兄弟更是忙于生计,回老家的机会自然就少了。但凤山寺作为家乡的文化符号,一直烙在我的记忆之中。前几年的元月,母亲辞世,我一时顿觉天崩地陷,仿佛失去牵引的风筝,飘在空中没了方向,更觉得失去的是家园故里。

那年四月的一天,我携妻寇勤返回故乡,诗山秀丽的山山水水,妻颇为喜欢。在官布村走亲访友,到溪东村看望舅妈,我们一起走访凤山寺。其时寺庙正在扩建,寺庙前的山门已经重修,更显巍峨壮丽,两边石阶回廊而上,登高增添不少乐趣。寺因山而名,山因寺生威。拾步而上台阶,一路香客依旧来往川流,寺庙更显威名辉煌。

宏伟灵性的凤山寺,满山郁郁葱葱的绿色环境,以及至孝至真至情的美丽传说,让首次游览寺庙的妻,心中更加充满对家乡凤山寺的敬意。庙里的每一处都看的认真细致,虽非信众,但进香膜拜,堪比虔诚。这山,这庙,此情,此境,还有那一阵吹拂而来的山风,犹如故乡温馨的问候,拂去游子一身的疲倦。同行的小弟说起母亲讲过的趣事,母亲生前对凤山寺始终心存感念,缘来还有一段故事。据说,在母亲出生的时候,夜间常啼哭不安,纯朴善良的外祖父相信神灵的力量,抱着她在凤山寺借宿一晚,从此母亲夜间安宁不再哭闹,健康成长。母亲一辈子关于凤山寺保佑四方乡邻的信念,大致源于她小时候的这段经历。

孝而闻名,为孝立庙,故乡诗山自古民风淳朴,信奉至尊至礼至孝的人生训条,代代相传。凤山寺,这座闻名海内外的家乡庙宇,其对传统文化的褒扬,或许是民间信仰中,最具价值,最直观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教育形式,也是家乡民众对传统文化最具体的传承。

从小客居异乡,身不在故土,心却永远牵挂,家乡始终是我梦中一段永恒的情结。凤山寺,一座耸立在家乡土地上的庙宇,一段人性光辉典范的传说,令人由衷景仰。作为一位无神论者,虽然我不相信任何超越自然的力量存在,但每每返回故乡,我都会走访凤山寺,怀着虔诚的心境,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找寻故乡蕴含的文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