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华 山

作者:山 水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当年寇准登上华山举目苍天,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咏华山》,使人未登华山,先见华山的险峻。传说华山最初不那么险峻,只因为二郞神的母亲曾被玉皇大帝压在了华山下面,小二郞不惧艰险,力劈华山,救出母亲,从此,华山才变得像刀砍斧凿的一样到处悬崖峭壁,突兀挺拔。

十月,秋风瑟瑟、天气干爽,是登山的好季节,我们坐着汽车在峰峦叠嶂里蜿蜒盘旋。透过车窗,仰望外面的山峰拔地而起、高耸入云,峰峰相连。山峰像是赤膊戴帽的老人,山顶端长着一些耐旱的草木,而大部分山体却岩石祼露。华山的山体是由花岗岩组成,非常坚硬。每个山峰似乎都是由一整块石头构成,没有碎石烂块。只有偶尔从山顶上往下流淌的几痕细线,那是雨水长年累月凿出的痕迹。我们从没见过这么陡峭的山峰,车里的游客都很兴奋,大声赞叹着,议论着。而群山则像一群沧桑老人,裸露着筋骨,安详静坐着,没在意脚下叽叽喳喳的孩子们。

汽车终于把我们送到华山著名的五峰下面。五峰是有五座峰组成,分为东、西、南、北、中峰,峰峰相通。从山下至山腰建有索道,游人可坐索道上去,也可从山底拾级而上。为了节省体力登上五座峰,我们决定坐缆车上山。我们排队走到候车室,小心翼翼地登上缆车厢,车厢不大,对面两排座,满座六人,上面一个铁手臂抓住钢丝缆绳,四周透明,便于观察。缆车开始发动,车厢腾空而起,将我们摇摇晃晃地带入空中,转眼间,群山向我们脚下退去。透过玻璃窗向外望去,视野渐渐开阔起来,峰谷毕现,游人渐小。我贪婪地享受着空中揽胜的感觉。可是也有几个同伴头晕目眩,不敢睁眼。头顶那看上去不太粗的缆绳令人担心。有的开玩笑说,我们都是买过保险的,有保险公司呢,怕什么。说笑间,我们飞入了云层,窗外白茫茫的一片,什么也看不见,只能偶尔感受到缆车经过线杆时那令人揪心的失重感和摆动感。突然,窗外一亮,阳光灿烂起来,我们真像孙悟空一样,纵身一跃,跃到了云朵的上面,进入了玉皇大帝的御花园。山、树、人都在缥缈的雾中,看不见凡间,只有仙人、仙境了。

到了半山腰,弃缆车登石阶,我们拾级而上,远远望去,陡立的崖壁上“擦耳崖”三个字映入眼帘。字下面的岩石上凿出的山道只有半米多宽,一面靠万丈绝壁,一面靠无底深渊,二人对面走,靠里面的那个人一定侧身,耳朵要擦到崖壁上才能通过。我们手扶山崖,大气也不敢喘一口,战战兢兢地移过去。再往上走,就是稍微平坦的一段山道了。

阳光照在长着大片松树的山道两旁,薄雾在身旁缠绕,不经意间,你会看到一只松鼠倏地一闪,没等你拿好相机,它就遁去了。这是大山的精灵,在悬崖峭壁上,在缺水少食的恶劣环境下,向世人展示着生命的坚强。这段山路镶嵌在两峰之间的狭长的山沟边,相传这条沟是太上老君的青牛拉的犁划出的,所以这段山路也叫老君犁沟。

在扶着身边的铁链向上爬的时候,别忘了铁链上的人文风景,那是游人锁在铁链上的各种各样的锁,细看上去,每个锁上都有人名字,我想要是在崖壁上方便写字的话,恐怕到处是行人的墨宝了。不过从古到今还是有许多人不辞劳苦,在峭壁上刻下了许多词赋。最险处的“长空栈道”,须把身子使劲向后仰才能望其项背的直立的绝壁上也有人题字,那字是怎么刻上去的,不得而知。

趴在苍龙岭那窄窄的龙脊上,会看到“韩愈投书处”。相传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游华山,好容易鼓足勇气爬上了“苍龙岭”,回头一望,见山路如此险绝,不禁大惊失色,想着这次可能回不去,于是写了遗书投下山涧。这里的崖壁上就有“韩愈投书处”五个大字。这故事很可能是后人编的,但却形象地表达了此境之险。再仰望,你会看到一处雄关骑在龙背上,那是金锁关,听其名就知其位了,那地形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了。不过,现在把关的尽是些生意人了,他们拿着各种各样的华山纪念品和食品在殷勤地兜售呢。

过了金锁关,歇了一程,听人说前面就是著名的云梯了。及至梯下,还未往上爬呢,只觉得手掌不断地发麻,腿肚子里灌铅。那是怎样的梯子啊,就是在一道直立的悬崖上凿出的台阶,宽约一米,高约十米,前三四米是80多度,中间二、三米的倾斜度约100度,再往上又是约80度,两边各有一条铁链固定在台阶上供人抓握。镇静了一下,同伴们有的摇头了,绕道而去,也有的开始握住铁链向上登了。我想我面对的不仅仅是云梯,还有我一颗懦弱的心吧。我咬咬牙,抓紧了向上的链子,一直不敢向下看,但当我爬到坡度为100度的地方时,衣服却被铁链子卡住了,拿开衣服时向下一看,只觉得头一下子大了许多,身子要悬空,汗水唰地就下来了。好在手里没敢放松,眼往上看,一步一步向上攀。等到坐在云梯最上端的时候,我心里默念:我战胜了华山和我自己。

在华山的每一条道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条温馨提示: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华山处处有景,处处也都有险情。当我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站在东峰最高处时,那风景和险情高度地融合在了一起。站在那块坚硬的花岗岩上举目四望,头上阳光灿烂,脚下云雾缭绕,远处群峰仿佛是头戴八面旗、身披银铠甲的金刚在云中抖着威风。看不见人间万物,“只有天在上”,我算是真的理解寇准的这句诗的意境了。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眼前都是一幅极精美的画,这些画以前是在电视、画报上见过,在画家的作品里见过,但都没有眼前的这活画这么逼真动人,撩人心魄。这座峰的形状远望去像艘万吨巨轮的轮头,上头大,下面小,我们是甲板上向下望呢。我们不敢站着靠近悬崖边,只好趴在光秃秃的花岗岩上向下看,下面是一个巨大而又深邃的山谷,千丈谷壁闪着令人恐惧的银光。只觉得一阵眩晕,像是要飞起来,整个身体悬在空中了,不敢再往下看,只好把身子往回挪。导游说这儿是绝好的观日出的地方,在我们旁边就有许多正在晾晒的棉大衣,那是供早起到这儿来观日出的游人准备的。可惜我们来的不是时候,否则也能一睹红日喷薄欲出的壮观了。如今我们只能望着深不可测的谷底想象那雄浑的画面了。

西峰最高,还有金庸小说中的“华山论剑”的神秘去处。等我们到了那传说中的地方时,我们看到的不过是“禁止游人入内”的一个人造的石洞而已。不过转身而望,刚才的失望之情转眼消失了。背洞而立,居于峰顶,俯瞰众峰,点缀于群山之间的黑线、灰块,那是栈道和道院、饭店,移动于其中的红点、绿点、黄点,那是四方的游人。神奇的上苍啊,面对你的鬼斧神工,我们是多么的渺小和幼稚。依存于自然的怀抱,有一种恋母的情结,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慨,要是能在这上面住下,过着神仙一样的日子,多好啊!

游人越来越多,导游一再催促,赶紧下山,否则人多为患不安全,下山坐缆车也很困难。我们匆匆随着导游往回赶,挤了二个小时的缆车,又回到了坚实的地面。天上人间就是有差别,刚刚还是白天,到了地上,就已是傍晚了。才16点钟,暮色已如一块凉爽的丝绸,将大地四角兜起,交给神秘的夜晚了。

回望看不见顶的巍峨的群山,想像着那顶上依然明朗的仙人、仙境,心里重复着:再见了,华山!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