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做的活比钟表师还细 ”

当看到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钟表师细致地调试部件时,白帆很想在弹幕上发一句“我做的活其实比他还细”,但他怕被网友们“群起而攻之”,想想还是算了。

白帆是江苏电建一公司张家港分公司机炉工地汽机本体班技术员。懂行的人知道,他之前想说的其实一点都没夸张——一根头发丝的直径通常为7忽米(0.07mm),而白帆的工作误差常常要降至0.05mm以下。

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种头发丝般的“细”,用来“对付”的却是件庞然大物——几百吨重的汽轮机。

10月10日,汽机房17米平台上一派繁忙景象。汽机本体班的师傅正在为汽轮机安装做准备,白帆拿着薄如蝉翼的塞尺对着汽轮机测量缝隙。

把活做到极致

白帆是个90后东北小伙,典型的北方人粗犷性格。在汽机本体班两年多,他对“细”的认识,从最初的不太当回事,变成了如今时不时会冒出来的一句口头禅“不细不行啊”。

打开工具箱,白帆展示他的日常“行头”:各种长度的内径千分尺,测量单位均为0.01mm;不同厚度的塞尺,最厚的比一根头发丝粗一点,最薄的只有头发丝的十分之一。这些工具的精细程度堪比医生的手术刀。

“动手术是人命关天,我们其实也差不多,我们的工作对象是电厂的心脏啊!”白帆一脸严肃。在汽机本体班,只有更细没有最细。这两年跟在师傅后面干活,白帆对此深有体会。

前段时间,低压缸拼缸结束后,为了消除焊接凸起部分,师傅又想了个新法子:用小平板涂上红丹粉对中分面法兰进行研磨,最终把误差降到不能再小。“连0.05mm塞尺都塞不进去!”白帆别提多佩服了。

过去,白帆总觉得心思细的人多拘泥于小节,缺乏创造力,但师傅一桩又一桩的“变细法”,彻底颠覆了他的成见。

白帆拿出一件新“武器”告诉笔者,这是班组老师傅们发明的。这东西,乍一看就是一副耳塞,只是它的线有点长,而且有好几股,花花绿绿缠在一起,线的另一端裹着黑色的绝缘胶布。对应这种自创工具的,是一门自创的工作方法——“拉钢丝找中心耳机法”。

以往汽轮机安装对隔板中心进行确认时,通常就钢丝接汽缸轴的洼窝中心进行定位,以此为准线再对各隔板或隔板套洼窝找中心。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钢丝直径只有0.5mm,再加上厂房内光线时有变化,如果只靠肉眼极易产生误差。而这个误差,被一副小小耳机彻底终结。

将耳机线分别与电池的两极进行连接,再将其固定在内径千分尺上,从而形成一个电流回路。经过内径千分尺的一端与找中心用的钢丝一旦接触,就会产生电流干扰,发出刺耳的声音。根据声音的大小强弱,有经验的师傅就可以准确判断内径千分尺与钢丝接触程度,此时将量尺数值锁定,进行读数。“每次一听一个准!”白帆不无自豪地说。

这种“耳听为实”的方法是班组的一位老师傅发明的。一开始,白帆觉得不可思议,时间久了,他慢慢悟出来,师傅们的灵感来自于日常经验的积累,更来自于一名工匠骨子里对“把活做到极致”的朴素追求。只要用心,一切皆有可能。

新工匠的成长

白帆在汽机本体班干得越久就越敬畏工匠,越甘做工匠。同时他也觉得,像他这样的90后电建工人,除了追求更细之外,总该在什么地方和师傅有点不同吧。

机会来了。今年6月,江苏电建一公司在张家港分公司率先引入一台可视化一体机。这台触屏式的大电脑就放在汽机房17米平台上。

近水楼台先得月。那段日子白帆一有空就过去同这个与他一般高的新家伙“对话”。在这台机器上,他渐渐做出“互联网+”的“百搭法”:加安全规程、加安装图纸、加作业指导书、加交底记录、加施工及安全日志……甚至是加文化:播放企业宣传片。

当白帆手把手地教老师傅们如何触屏操作,如何查找、放大、缩小,如何收藏、另存、导入、导出……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不同”。

不久前,为了防尘和保护,可视化一体机被移入汽机本体班的工具房内,俨然成了班组的正式一员。图纸、规程、各种记录随到随查,还可以放大看细节。“省时省力省腿劲还省眼神!”大家都觉得越来越离不开它了。

一天,目睹师傅王海兵从直奔工具房找图纸的路线上突然转向一体机,然后熟练触屏,打开文件夹,点开图纸,放大,再放大……一瞬间,白帆被从“学”到“会”的巨大力量击中,他仿佛不再是置身于日常进出的厂房和熟悉的汽轮机平台,而是站在一幅数字化的工地图景前。这幅图的名字叫做“智慧工地”,在那里像他这样的年轻工匠将有更多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