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追寻延安清凉山上的新华社印记

延安清凉山新华社旧址。新华社记者曹轶摄。">  延安清凉山新华社旧址。新华社记者曹轶摄。

在延安众多的革命旧址中,位于市区清凉山的新闻出版部门旧址是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摇篮,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清凉山曾是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央印刷厂等众多新闻出版部门的所在地。

当年中央新闻单位主要以清凉山为阵地,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白手起家,克服极度匮乏的物质条件,肩负起党的“耳目喉舌”重任,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清凉山又称为“新闻山”,被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

  延安新闻纪念馆内关于延安时期新华社的介绍和图片。新华社记者曹轶摄。

今年11月7日,新华通讯社迎来建社85周年。新华社的前身是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1937年1月,红中社迁到延安,并改名为新华社。

  延安新闻纪念馆展品,毛泽东为新华社修改的消息稿。新华社记者曹轶摄。  延安新闻纪念馆展品,新华社在延安时期用过的英文打字机。新华社记者曹轶摄。

延安新闻纪念馆中展出了大量延安时期新华社的珍贵照片和文物,其中既有毛泽东主席为新华社写的评论稿、当年编印的《参考消息》,也有工作人员使用过的英文打字机、手摇发电机等。

纪念馆工作人员艾丹告诉记者,抗日战争初期,新华社与新中华报社为同一机构,两块牌子。1939年初,新华社与新中华报社分离,成立独立机构以后,工作人员逐步增加,业务迅速发展。

  延安新闻纪念馆展品,新华社初到延安时,毛泽东经常在晚上提着这样的马灯到新华社了解当日新闻、谈论时局。新华社记者曹轶摄。

1939年5月起,新华社在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相继成立了华北、晋察冀、晋西北、山东、华中等分社。在抗日根据地处于被封锁、分割的条件下,党中央通过新华社组织系统将重大新闻的发布权集中于延安,保证了重大方针和政策的统一发布。

  站在清凉山上眺望延安城区。新华社记者曹轶摄。

  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部门旧址。新华社记者曹轶摄。

走进这些条件简陋的窑洞,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党中央新闻事业的“中枢”,当年来自各地的信息每天源源不断地汇总到此,又由这里通过电波发往全国和世界。

在清凉山上,记者看到了一个无名的墓地,据了解,几年前去世的一位新华社的老人安葬于此,“落叶归根”。

在中国革命大转折的年代,新华社作为中共中央的耳目喉舌,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同时经受了革命战争的锻炼和考验。1949年,中国迎来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在廖承志社长的率领下,新华社进驻北京,掀开了历史上新的一页。

走过85年历程,如今新华社已经发展成为了世界性通讯社,正在向着国际一流的全媒体机构迈进。新华社的事业、中国的新闻事业正在一代代新闻人手中传承。

(原标题:追寻延安清凉山上的新华社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