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厦门、漳州同属闽南文化区域,但闽南文化起源于泉州,泉州无可争议的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

据百度百科,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福建设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土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移泉州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和东方大港,到泉州经商的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带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到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可见,闽南文化是在泉州起源并发展,同时吸纳了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多元文化交融发展,形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的闽南文化。

而厦门历史上一直隶属于泉州。厦门在晋太康三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不久裁撤,并入南安县,直到600多年后才再次设县建制,再次设同安县,但隶属泉州。此后,厦门的行政区域一直归泉州管辖。清顺治七年,郑成功驻兵厦门,至顺治十二年置思明州,但二十五年后的康熙十九年即废。厦门成为独立的行政建制,是近代时期的事情,民国元年4月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

闽南文化发祥于泉州,并长期在泉州地区发展成长,泉州理当是闽南文化的重镇。如果将闽南文化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杆与根系,其他地区则是这棵大树上生长出来枝干与茂叶繁花。厦门文化植根于泉州文化,是泉州文化的延伸。厦门的真正发展是成立特区之后这三十多年的事情,其城市发展速度之快,在福建省名列前茅,特别是前几年城市行政区划的调整,更使厦门加速度地发展。当然泉州也在发展,但速度不如厦门,尤其是城市建设以及对文化的推介,这是事实。

无论是时间的长度,还是文化的积淀,泉州文化都是闽南文化的主流。可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厦门一直主导着闽南文化的话语权,引领者闽南文化的发展潮流,成为人们心目中闽南文化的“核心”代表城市,泉州则被边缘化到了配角的地位。

形成这种局面的因素很多,但很大原因与泉州对于闽南文化的重视程度不足有关。

厦门是一座移民城市,天生具有海纳百川的情怀,近代史上的“外国租界”经历,更使厦门文化接纳了外来的新的文化元素,客观上为厦门文化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鼓浪屿上的那些成规模的近代西洋建筑,更是让厦门这座城市溢满了新鲜的格调。相对来说,泉州的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包袱也沉重,文化的变化发展相对来说要缓慢些。此外,泉州注重个体文化,对张扬的个性更具包容的心态,有句话“泉州哥阿个个猛”很说明问题。还有在学术研究上,泉州研究闽南文化的领域仅限于泉州文化,甚至诞生了“泉州学”学科,却未能从泉州文化的层面上升并整合闽南文化,将闽南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开展研究,以主导闽南文化的话语权。事实上,即使是台湾文化,也是植根于泉州文化,是泉州文化的移植和延伸,是闽南文化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整个闽南语系地区的文化,都是泉州文化的衍生。但泉州文化的研究,长期固守自身地理区域,未能涵盖整个闽南地区,无论从泉州文化的历史深度和广度,或是泉州文化发展的需要,都是极不相称的。

当然,无论是泉州、厦门、漳州,还是对岸的台湾,甚至广东的潮汕地区,其文化的根基,应该说都同属闽南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由于政治、经济等等因素的作用,各自呈现出缤纷的色彩,更具个性和特色。只是从文化的历史积累和现实需要,还有对闽南文化历史负责的态度,泉州都应该在闽南文化的发展与传播等方面起主导的作用,引领闽南文化的时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