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反面典型中受警醒

向贤彪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就要“发挥反面典型警示震慑作用”

现实中,先进典型是一面镜子,能够使我们看到什么是崇高的精神,净化自己的心灵;反面典型也是一面镜子,能够使我们看到人性中的丑恶与贪婪,从而使自己警醒起来。

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后,迅速掀起了收视热潮。该片以党中央锲而不舍正风肃纪、铁心硬手惩治贪腐为主题,采访了10余个因严重违纪违法而落马的省部级以上官员,剖析典型案例,讲述鲜活的执纪监督故事,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通过该片,群众看到了党中央反腐倡廉的坚定决心,党员干部受到了震撼和警示。这种警示集中表现在如何用权、如何律己、如何交友等问题上。

“权力是把双刃剑”,权力观正确可以使人建功立业,权力观错误会让人步入歧途。白恩培、周本顺、苏荣、李春城等人随着职务的升迁,掌握的权力越来越大,而他们却忘了手中的权力是谁给的、用权做什么等原则问题,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私器,攫取了大量非法财物。据专题片披露,光清理在白恩培家查获的红木、翡翠、玉石等赃物,办案人员就花了十几天时间。贪官们以权谋私手段之多样、贪欲之泛滥,由此可见一斑。

“家有万贯,一日三餐”“广厦千间,夜眠八尺”。这是普通人都知道的常识,在一些高级领导干部那里却被选择性地忽视了。他们成天琢磨着如何侵吞国家的财产,如何为自己和家人筑起“金山银山”……对不正当欲望的放纵,不仅让他们丧失了党性,甚至连做人的底线都守不住。贪官们的反面事例证明,党员干部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是多么的重要。只有谨记前车之鉴,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让“不敢腐”的敬畏感在内心深处生根,才能拒腐防变、永葆本色。

从这些落马高官的忏悔中,人们也不难发现,他们的堕落与不正当的人际交往密切相关。身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本应对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有足够的认识,对人际交往的原则有正确的把握,而他们却为私欲所驱使,对各种各样的糖衣炮弹不仅不警惕,反而照单全收,最后一发不可收拾。然而,“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不知不觉间,这些干部就落入了别人布好的“围猎陷阱”,最后只能乖乖地听人“差遣”,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致使党和人民的事业蒙受巨大损失。习近平总书记界定党员领导干部与企业家的关系为“亲”与“清”。这就是原则和底线,一旦突破了,就会如古人所说的那样,“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

一念之差,人生走岔。这些党员领导干部不愁衣食,为什么成了贪欲的奴隶,由人民公仆蜕变为可耻的贪官?关键原因是思想防线失守、价值认同错位。比如,有的人抱着“世人皆醉,我何独醒”的从众心态,有的人崇尚“替人办事,收取回报”的交换原则,有的人存在“当官清苦,捞钱实惠”的补偿心理,有的人心存“天知地知,难露马脚”的侥幸思想,等等。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可惜的是,这些道理他们懂得太晚了,留给自己的只能是身陷囹圄的悔恨,但给广大党员干部留下了难得的反面教材。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就要“发挥反面典型警示震慑作用”。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腐败案例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反腐力度不断加大的今天,所有党员干部都应从这些反面典型案例中汲取教训,切实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加强党性修养,努力锻造“金刚不坏之身”,真正做到拒腐蚀、永不沾。

(原标题:从反面典型中受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