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双十一”,是一场再度刷新销售纪录的电商盛宴,阿里巴巴各平台当天的成交额达到1207亿元。在成交额榜单上,苏宁易购天猫旗舰店勇夺榜眼,排名第二。

自从2015年淘宝战略入股苏宁云商(002024.SZ),双方结成资本联盟之后,国内电商格局有了不小的改变,苏宁也抱上了阿里巴巴这条大腿,化敌为友。无疑,苏宁易购天猫旗舰店,对阿里巴巴和苏宁云商都构成了新的增长点。

京东集团,虽然和阿里巴巴在成交额上还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但拥有强大的直营系统和物流体系,在3C数码、大家电这些品类上,对阿里巴巴构成强大的威胁。苏宁云商,则是线下最大的家电和3C数码零售商,同样面临线上销售商京东集团强大的竞争压力,市场份额在逐渐丢失。2015年亏损90亿元的京东,以利润换市场,增长特别迅猛。

对于苏宁云商董事长张近东来说,继续坚守线下已经没有想象空间,2013年开始已经下定决心要背水一战,重点发力苏宁易购线上电商平台,利用强大的线下零售店铺系统,豪赌O2O购物模式。

但很显然,低价模式倾轧市场的京东战车,将市场碾得寸草不生。虽然苏宁的销售额仍在增长,但苏宁易购高额的线上推广费,以及低价竞争导致的低毛利,让苏宁走上了销旺反亏的尴尬境地。

今年前三季度,苏宁云商(002024.)销售额虽然突破了1000亿元,但净利润为-3亿元,这还是在已经操作了一轮卖资产的基础上获得的利润数字。

京东可以继续亏损,只要销售额大幅增长。但苏宁云商不可以,因为前者是在纳斯达克,后者是在A股中小板上市,连续亏损2年要被ST。

双11当日,苏宁云商戏剧性的发出一纸公告:向关联公司出售子公司资产,同时向苏宁金融注入资金等。明眼人一看便知,前者是为了扭亏,后者是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点。
表明上看似风光无限,营收近年不断增长年销售额已超过千亿元的苏宁云商,其实日子并不好过。这是因为,不仅经营上陷入亏损,要不断想办法扭亏为盈,另一方面,亏钱赚吆喝也亏不过京东,年销售额早已被京东反超,与京东已经差了一个国美的距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宁连续三年变卖房产扭亏为盈
公告显示,苏宁云商董事会决议通过了将其子公司出售的议案,拟以13.048亿的价格将北京京朝苏宁电器100%的股权转让至苏宁电器集团有限公司,交易完成后预计今年将增加净利润约9.85亿。

资料显示,京朝苏宁成立于2011年1月11日,为苏宁云商全资子公司北京苏宁云商持有其100%股份。其在部分重点城市、核心商圈通过购置、自建等方式布局自有物业,并拥有公司北京八里庄苏宁生活广场项目。
之所以将其转让,公司表示称,这是为考虑推进轻资产化发展模式所作的决策。随着京朝苏宁自建的苏宁生活广场及苏宁广场的建成投入,苏宁云商出于专业化分工的考虑,遂决定将其转让至注重线下商业资产的苏宁集团,回笼资金则用以加强自身的互联网零售竞争力。
不过,纵观公司近年来的业绩表现而言,此次出售资产除可以加码主业外,同时还可以让业绩显得不那么“难看”。今年三季报显示,公司1-9月实现的营收为1039亿,同比上升11%;实现净利润却为-3.04亿元,同比下降473%。
如果不再操作一轮子公司出售行动,公司今年的业绩很可能会出现自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赫赫有名的苏宁云商业绩史将添上不光彩的一笔。不过其实按照扣非净利润来看的话,苏宁云商其实早在2014年起就已出现了亏损。

仔细翻看苏宁云商公告,类似的资产出售行动,近三年来不断在操作。因为出售的是苏宁自有店铺的物业,再返租过来,并不影响经营。但由于房产类固定资产最近几年增值很大,出售这些资产,财务上可以获得很高的投资收益,以及一定的现金流,弥补经营性亏损。
赔钱赚吆喝,仍被京东弯道超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图中即可看出,自2012年以来,公司的营收虽然不断上升,但营业利润却未并随之增长,相反大幅下滑后始终保持在低位。换句话说,公司近年来其实正处于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反观京东的表现,虽然也是赔钱赚吆喝,不同的是亏损更大,营收增长更快。2014年度,京东营收规模反超苏宁云商,2015年进一步与苏宁拉开差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通)

然而细看利润的话,扣非净利润显示苏宁云商2014年2015年这两年来实际已处于亏损。不过,由于公司将11家估价共计43.42亿的门店进行转让,在考虑门店物业初始购入时的评估增值之后,2014年,公司从中获取了19.77亿的收益;2015年,公司则从中获得了10.41亿的收益。而正是这两笔收益,使得苏宁云商的净利润得以扭亏为盈。值得一提的是,11家门店中,观音桥购置店的评估价值达到8.1亿,足足溢价了239.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就是说,在最近三年净利润实际为亏损的情况下,公司主要是依靠变卖资产,获取营业外收入和投资收益来粉饰业绩。不过,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苏宁云商近年来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其实,这与苏宁云商的战略变化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转型代价:毛利率大跌,期间费用大涨

依靠空调零售起家,苏宁至2010年已拥有了线下门店1342家。不过,在感受到电商逐渐崛起的背景下,苏宁董事长张近东决定于2009年建立了苏宁易购,并在2010年正式上线运营,仅用时两年便迅速做到了全国B2C市场第三的份额。而最大的竞争对手,则是于2004年成立但发展异常迅猛的京东。
随着不断壮大,苏宁的目光已不再限于3c电器,自2011年开始将商品范围扩大到日用百货等品类。不过,由于当时线上平台及线下门店的同种商品价格却不一,苏宁当时为此饱受诟病。相较之下,京东却采取了通过资本市场输血,即便不赚钱也要大规模铺开市场的策略。

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在商品相同的情况下,价格自然就成为了首要因素。再加上2012年刘强东宣称“未来三年京东大家电‘零毛利’,保证比国美、苏宁连锁店便宜至少10%以上”的刺激,苏宁当年遂作出了重要决定——将线下价格向线上看齐,为留住消费者规模而与京东大打价格战。
对公司来说,毛利率出现的影响最为直观,从2012年至2015年间,公司的毛利率一度由17.76%一度降至14.44%。表面上看降幅虽然仅仅只为3.32%,但对于营业收入上千亿的苏宁云商来说,带来的损失可谓相当惊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毛利率与期间费用率的变动不难看出,由于受价格战的影响,公司的毛利率不断下降,然而作为成本的期间费用却相反呈上升之势,这直接导致了公司近2年来的经营业绩出现亏损。
对于消费者来说,电商“互掐”当然是件好事,但对于苏宁而言却是无奈的选择。因为实施了线上线下同价的战略,虽然明面上来看公司整体营收得以增加,但价格战之下利润无疑会受到严重影响,这也是执行同价策略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此外有研究称,除了被迫与京东商城打价格战外,苏宁的利润下滑还因为它的双线作战:除线上和京东竞争,线下还要面对国美的挑战,而这都需要大量的广告投入和促销活动,必然增加营销成本。也就是说,同价战略和双线营销成本增加直接致使公司增收不增利。
值得一提的是,在应对电商雄起的初期,苏宁、国美两大传统家电连锁企业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策略:国美走的是以盈利为先,保障现金流来拖垮“不赚钱”的京东;而苏宁走的则是“以利润换规模”的路径,誓与京东死磕到底。
对于选择与阿里巴巴联姻的苏宁云商来说,虽然赔本赚吆喝很无奈,但阻击京东的倾轧,不仅是为阿里巴巴筑起的万里长城,也是为了捍卫苏宁在家电零售行业江湖霸主地位,以及业态转型必须付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