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夜班族”权利也不容忽视

双11过去了,随之而来的是快递员们日夜奋战的一周。除了快递员,还有许多被忽视的“夜班族”,如24小时值守的客服、保安、物业、仓库管理甚至夜间加班修图的美工等。赶集网近日发布的一项大数据调查结果显示,有六成95后曾经上过夜班,上夜班虽然收入相对高,但生活不规律、没朋友成最大困扰。(11月15日《扬子商报》)

“忍得住寂寞,守不住繁华”,诗意化的表达,却道出了“夜班族”面临的尴尬的现实和纠结的处境。一方面,长时间、经常性的熬夜导致“夜班族”的身体状况较差,“感觉身体被掏空”并非无病呻吟;另一方面,日夜颠倒的生活方式,让“夜班族”社会交际匮乏、生活单调而乏味。尽管有些“夜班族”收入比较高,他们却承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

尽管拥有同样的身份标签,不同的“夜班族”却有着不同的生存生态。一些没有学历、没有一技之长、在劳动力市场处于弱势地位的中老年人,选择从事保安、物业等需要经常上夜班的行业来养家糊口;一些年轻人为了多挣钱,为了早日融入大城市、过上有品质的生活,选择了上夜班;而对于报社这样需要经常上夜班的特殊行当来说,不论年龄、不论性别甚至不论职位高低,都会成为“夜班族”。

一些“夜班族”具有“不得不如此”的无奈和艰辛,另外一些“夜班族”却主动选择了这样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不论是上夜班节省路上时间、提高了时间利用率,还是在人少、寂静的环境工作有助于让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加强大、工作时更加专心致志,抑或享受夜班补助、免费夜宵以及倒休等福利,“夜班族”除了累点与痛点之外,也可以找到一些隐性的正功能。

打破常规的作息方式,不仅会影响“夜班族”的睡眠质量,也会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受到损伤。对于那些已经成家立业的“夜班族”来说,夫妻在时间上的不合拍,不可避免会影响家庭功能的价值实现,影响生活质量。“爸爸去哪儿”的角色缺席,让“夜班族”的子女处于一种“失陪”的境地。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夜班族”虽然更好地实现了个人或者家庭的经济功能,却承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伤害,影响了陪伴亲人、合家团聚。

在劳动者权益保护不断深化的当下,“夜班族”不能成为被忽略、被漠视的边缘群体。目前“95后”新蓝领夜班岗位就职意愿越来越低,说到底也是劳动者在“用脚投票”。只有将“钱途”和“前途”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劳动更有价值,劳动者更有尊严”,让劳动者得到更多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慰藉,“夜班族”的生活才会少一些黯淡与苦涩。杨朝清

(原标题:“夜班族”权利也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