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公务航空“跨越幼年”渐趋理性

  美国国家商务航空协会主席艾德·伯伦

新华社北京11月16日电(记者呼涛)美国国家商务航空协会(NBAA)主席艾德·伯伦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公务航空业正在跨越幼年”,更多中国企业家正比以往更理性、更充分地利用公务机作为高效便捷的交通工具。

七年前,中国第一次被列入伯伦的全球商务旅程的行程表。七年间,伯伦到访中国数十次,见证了中国的公务机行业从迅速爆发到冷静、从炫富追风到理性选择的回归。

“在经济和政策环境等因素影响下,这个新兴的行业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后的增速放缓。但是,中国公务航空业的成长正在朝着积极的方向演进,中国企业在国内和向海外拓展的需求都赋予它更多活力。”伯伦说。

(小标题)增速放缓背后的理性回归

公务机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被引入中国。此后,从最初较低的基数开始,中国公务机市场连续多年达到同比超过两位数的“爆发式”增长。2013年开始,中国公务机机队规模增速明显放缓。2015年,中国公务机机队规模约为300架,同比增长率仅为百分之五。

然而在伯伦看来,中国公务机的机队规模及其飞行小时数都在持续增长,这意味着购置和使用公务机的两个重要指标都在保持向上发展的态势。

“中国企业家比以往更为理性地认识到公务机作为高效商务工具的价值。赢得时间,有时候就意味着更多胜算。”伯伦说。

公务航空,对于中国来说是新兴行业。“飞机规模从起初的个位数发展到十位数,再到百位数,每一次变化都意味着数量的跃进。随着基数规模不断累积,年度增长率逐渐回落是很正常的。”伯伦说。

  庞巴迪Global7000型公务机

(小标题)“时间机器”飞进中国

公务机在中国最先被在华外资企业应用。2010年左右,这一“时间机器”在活跃的中国经济带动下飞进中国企业家视野,凭借其高效灵活和私密性强等优势逐渐被接受。

在此背景下,伯伦和越来越多的全球航空尤其是公务航空业者将目光投向中国,分享来自中国的新机会。

“我们被中国公务机机队每年两位数的增长震惊了。美国是全球公务航空的领军者,公务机数量约为1.8万架。我们拥有全球最大的公务机队和高效的运行管理经验,怎么能放弃和一个潜力如此巨大的新兴市场合作?”伯伦说。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公务机市场。伯伦的数十次中国之行也成果丰硕——其协会参与主办的亚洲商务航空展已经成为观察地区乃至全球公务航空业的重要的行业风向标。

在美国国家商务航空协会亚洲首席代表、中国公务航空集团董事局主席廖学锋看来,公务机作为现代交通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最大价值就是提升商务旅行效率,让更多面对面交流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迅速向海内外拓展合作,投资和业务覆盖面非常之大,频繁而及时的交流显得尤为迫切。”

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公务机这一占据消费品和出行工具顶端位置的选项也引发过一些争议,“炫富”“隐性贿赂”等新闻屡次曝光。加上全球经济持续下行和中国反腐力度空前加大等因素影响,中国公务机行业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

伯伦说:“中国公务机在短短几年经历了多重考验,它不但没有倒下,反而开启了更为理性冷静的转型,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当与行业本质相背离的浮华 噪音 被过滤掉,它最为闪光的高效交通工具本质才更凸显。”

  波音公务机BBJ

(小标题)携手探路“中国式”公务机发展

伯伦说,无论是从政府管理者层面,还是运营者、使用者角度,中国公务航空都正在朝着更规范、更为成熟的方向发展。

他注意到,“逐渐开放的空域环境,缩短的飞行计划审批时间和更便利的审批程序,以及中国政府公布的 十三五 期间更多通用机场的建设,都是加速公务航空起飞的好消息。”

中国的公务机购买及使用也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从过去普遍看重“更大、更宽、更远航程”的高端飞机,逐渐发展为基于实际需求选择大中型或中小型飞机,甚至是包机服务。

在中国,较早使用公务机的企业家来自东部地区。如今,越来越多的西部地区企业逐渐发现拥有或者租用公务机的好处——企业高管和技术团队可以在一天之内往返分散多处的矿区和工厂,完成多个商业会谈,也可以在更短时间内向潜在的合作者展示企业的布局与实力。

“一些购机人已经不再看重奢华的机上娱乐、宴请设施,而是更看重飞机有没有空中上网设备,是否安静。他们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一个空中办公室或者休息室。”伯伦说。

“中国企业家在更好地把公务机当做 时间机器 来使用了,交通工具在回归本质。这对于中国和世界,都是好消息!”伯伦说。

(原标题:中国公务航空“跨越幼年”渐趋理性)